旅游的破局,价值的回归
——日照“铁腚大巴”直达拉萨引发的思考(上)
3月16日至4月3日,日照“铁腚大巴”从海平面启程,翻越了最高海拔6500多米的“世界屋脊”,经过19天,历经从“日出初光先照之地”到“日光之城”的全过程,圆满完成预定行程,返回日照。
此次行程中,日照“铁腚大巴”经过新野、凤凰、昆明、大理、迪庆、鲁朗、林芝等50余个景区景点,全程往返9000 公里,以“慢游”的方式,开启了一条玩转西藏的新方式。
这一路上,随车直播、随团报道、视频推送等方式,也让日照“铁腚大巴”进西藏引起了港城市民乃至周边城市市民的热情关注,“一票直达拉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大巴进藏线路的开发将会对旅游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方式的破局走红在提振消费信心方面会有哪些增益?
小众领域的开发是否能够撬动更多“空白群体”?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思考。
1.门槛降低:让西藏不再是“梦想中的远方”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日照到西宁无直达火车,经兖州转至西宁,时间约为28小时,硬卧票价约为400元;从西宁段至拉萨时间约为21小时,硬卧票价约为600元。若是选择飞机进藏,日照至拉萨的全价机票约为2000元。若是选择自驾进藏,仅路途花费便要超过3000元。
曾几何时,西藏旅行被贴上“小资”“遥远”的标签,自驾、骑行、徒步等进入方式需要大量体力、时间和财力,“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成为一部分经济可以自足的人的呐喊,那是属于“梦想中的诗和远方”。
“铁腚大巴”的出现,则以最经济的方式让普通学生、打工者、退休职工等群体也能实现“西藏梦”。这种平民化的探索,让“精神净土”不再只是文艺青年的特权,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地方。
除去价格优势之外,适应性优势也是“铁腚大巴”勇闯市场的底气。以从成都到拉萨为例,从海拔500米的高度,到海拔3650的高度,甚至后来经过海拔6328米的垭口,大巴所花费的时间约在5到8天,旅客有足够精力让身体适应海拔的变化,大大降低旅客们最为担心的高反问题。而沿途皆是风景、移步换影的观赏方式,也给游客心理提供了足够的适应期,同样降低了“海拔冲击”的焦虑感。
在日照,“铁腚大巴”是由交通能源发展集团旗下公司这一国企进行运营,这为更加契合日照对藏区的旅游需求程度,开展含金量高、沉浸式效果好的精品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当前,旅游正从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转变为现代人寻求心理需求与价值归属的重要途径。正如日照“铁腚大巴”首批游客杨步军所说,“国字号”运营,少了几分功利,多了几分温情,服务更有温度,细节彰显格局,很好地满足了游客需求,给他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旅行过程中,全景式体验的川藏观景带、非景区化感受的真实藏地风貌,深度沉浸感的参与机制,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藏行的魅力,也弥补了多年来未能自驾进藏的遗憾。
2.重新定义:开启“流动的消费场景”
从“尔滨”的冰雪热潮到多地举办花朝节揭幕汉服秀,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着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的深刻嬗变。
“铁腚大巴”的出发,精准踩中了“体验经济”的消费节拍,于差别服务中发现商业密码,以一场不同凡响的出游,掀开了消费升级的生动一页。
当前,提振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助推产业优化升级、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其中,把握消费层级化特征,适应消费趋势变化,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在“文旅研学”“养老托幼”等方面的需求,创新打造一批精准性专题活动,是提升促消费活动的多样性、广泛性、参与度的重要途径。
而“铁腚大巴”的走红,表面上是一种“吃苦”体验,实则有力对抗了过度商业化的旅游体验,通过社交传播、年轻群体参与和文旅创新,形成了新的消费链条。它不仅激活了传统交通市场,还带动了旅游、健康、装备、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的消费增长,打造了可持续旅游优势,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的一个独特亮点。
一个USB充电口,一个覆盖全车的移动Wifi、一张可以120度半躺卧的座椅,都可以在运营方的精心设计下形成一个个促进消费经济的着力点,最终汇集成拉动形成新的产业链的蓬勃力量。
经过19天的亲身经历,首班日照“铁腚大巴”的参与者周宣秀告诉记者:“这次出游虽是组团,但更像是自由行,而且线路经过精心设计,滇藏线进、川藏线出的路径既照顾到了沿途风景,又照顾到了海拔的适应,让人感觉非常舒服。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旅客们的安全,运营团队也付出了极大努力,从驾驶司机的专业性到领队的细致性,都最大程度地为旅客保驾护航。这次旅行,不仅挑战了身体的极限,更加开阔了视野,希望以后策划更多线路,让大家再次上路。”
3.下沉体验:推动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出行之前,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西藏地区交通不便是除了高反之外的另一个关键点,一些偏远地区的道路可能崎岖难行,导致行程时间较长。点多、面广、线长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318公路,既是“天路”,又是“天险”,在储存着无尽风光的同时,也以其道路崎岖、路况多变成为阻碍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然而,19天的旅程下来,日照市公交车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两位随车司机李振华、张守宾对藏区交通的升级优化感触深刻。
他们多次入藏,在记忆中,2018年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业拉山72拐和2004年的曾是川藏线上拐弯最多的路段,犹如飘带的之字形公路弯来绕去,既险峻,又崎岖。而如今,这道著名的“72道拐”不但整平、拓宽、硬化、修整,而且还在铺设桥梁,打通隧道,向着更加通达顺畅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个缩影,在这次日照市“铁腚大巴“经过的路段,不仅路况有明显提升,而且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道路规划,都在朝着更优越更顺畅的方向发展,可以明显感觉到改善升级。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铁腚大巴”上的游客杨金鹏觉得,大巴的慢游方式,解决了很多飞机、铁路进藏会错过路上的风景的弊端,能够更好地适应海拔渐渐升高,这让他更好地看到了藏区,特别是昌都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还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遗产,都让昌都成为西藏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次的行程,让他对昌都市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著名的唐卡绘画艺术、雕塑、编织等。
文化的交流,是在悄然中生根、蔓延的。
“铁腚大巴”以其独特的社交属性、真实的文化接触和低门槛的参与方式,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它不仅让更多普通人走进西藏,让旅行者深入感受到了藏区的风俗、人文、民宿等文化,也让藏文化以更自然的方式传播到内地,形成双向的文化互动。
而在这次的“铁腚大巴”还承担着反向推介日照的任务,一路旅途中,随车人员以发放日照市文旅产品、讲解日照自然风光和人文特点等方式,在经过的景区对日照进行推介,充分扩大了黄海之滨港口城市日照的影响力。
日照交通能源发展集团车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除了令人心动的日照—拉萨线路,后续还将逐步开通青甘线、草原线、新疆线等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引入康养元素,不断扩大“铁腚大巴”出行范围,打造出全市人民熟知的旅游业务新品牌。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