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曲微评 > 微评

海曲微评丨顽强生命熬出乡村振兴的“浓汤”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08 17:14:34

凌晨四点的岚山区巨峰镇,一家牛肉汤馆的灯火划破墨色,翻滚的牛骨汤里,不仅升腾着醇厚的香气,更翻滚着一个残疾青年与命运抗争的热望。梁亮的故事,看似是个体的奋斗史诗,实则映射出乡村振兴浪潮中最为珍贵的图景——在乡土的温度里,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每一份坚韧都能化为发展的动力。

图片

乡村振兴,核心是“人的振兴”

梁亮的牛肉汤馆之所以能成为小镇的温暖地标,不仅因汤味地道,更因它承载了一个残疾人“靠自己双手站起来”的信念。乡村振兴并非仅是修路盖房、招商引资,更需要激活像梁亮这样的“内生力量”。他初中辍学、身体残疾,却凭借从父辈耳濡目染的技艺和不服输的韧劲,将传统饮食文化转化为谋生本领。这种“家门口的创业”,正是乡村振兴最接地气的实践——无需宏大叙事,只需让每一个普通人看到希望。  

图片

互助善意,编织乡村发展的纽带

梁亮的成功,离不开“人”的支持:母亲递来的存折、弟弟辞工相助、陌生师傅破例授艺……这些温情片段,揭示了乡村发展的另一重密码:互助精神。在城市化掏空乡村劳动力的当下,梁亮兄弟的“并肩作战”显得尤为珍贵。更难得的是,梁亮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在招工栏写下“残疾人优先录用”。乡村振兴若缺乏这样的情感纽带,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扎根。 

图片 

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经济的活水

一锅牛肉汤,背后是家族技艺的传承,也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表达。梁亮将父亲杀牛的手艺转化为餐饮品牌,恰恰说明乡村振兴需要“老树新枝”——挖掘乡土资源,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今,他的小店每月卖出3000碗汤,不仅养活了一家人,更让小镇多了一张美食名片。若各地能多几个“梁亮”,乡村何愁不能摆脱“空心化”的困境?  

图片

梁亮的滚烫人生,恰似那锅愈熬愈浓的牛骨汤:残缺的身体经烈火锤炼,反成就了醇厚的滋味。乡村振兴,正需要这样的“熬汤哲学”——以政策为柴、以人文为火,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在沸腾中绽放光彩。当更多“梁亮”站起来,乡村便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充满可能的热土。

图片

编辑:王晓菡
编审 :徐蕾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