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紫叶李在风中摇曳,九旬老兵杨淑茂擦拭军功章的手却定格在硝烟弥漫的记忆里。他的故事,是红色信仰的鲜活注脚,是跨越时代的火炬,照亮了精神传承的路径。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如何在和平年代让红色精神生根发芽,成为每个国人肩负的使命。
红色精神:从历史烽火到永恒丰碑
杨淑茂的青春镌刻着淮海战役的弹痕与长津湖的冰霜。他背负急救包穿越枪林弹雨,用体温融化冻僵的炒面,这些行动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更是红色精神集体品格的凝结。红色精神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锻造了国家的脊梁。它不仅是战火中的无畏,更是信仰的坚守——正如杨淑茂将消炎药视为“比金子还珍贵”,红色精神的核心,正是将集体利益置于生命之上的纯粹信仰。
和平年代的红色基因: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种
战场上的冲锋号角虽已远去,在和平年代杨淑茂先后在两家基层医院担任院长,从战场转向病房始终肩负责任,诠释了红色精神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他用门球杆丈量战术角度,将战场智慧融入晚年生活,这恰是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红色精神绝非历史的标本,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水:它可以是社区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是科研工作者的攻坚克难,是青年学子“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当个体的奋斗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红色精神便在新的土壤中抽枝散叶。
传承之道:让精神血脉代代相续
以传承告慰热血,以信仰照亮征程。杨淑茂与战友们用生命焐热的火种,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燎原。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每一个个体都能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当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跳动着信仰的脉搏,我们便完成了对英雄最好的告慰。正如那军功章上的霜雪终将化作滋润春泥的雨露,红色精神,也必将在代代传承中,铸就一个民族永续向前的魂魄。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