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关税战”,不但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给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外部不确定性骤增,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天塌不下来。近日,海报新闻记者分赴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地的外贸企业调查采访,看他们如何想办法、拓市场、找出路。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张珈玮 陕西西安报道
“关税战其实对于我们粮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爱菊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告诉海报新闻记者。
2015年,爱菊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率先走出国门,依托西安浐灞国际港粮食口岸和中欧班列优势,建成三大国内外园区,构建了西部粮食进口大通道,这也给国内粮油企业有了对美国农产品说不的底气。
哈萨克斯坦小麦制成的面粉
西部粮食进口大通道让企业更有底气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粮食15753万吨,除了巴西,美国是重要的粮食进口来源国。
“我们敢于向美国的农产品说不,是因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已经构建了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的西部粮食进口大通道。”刘东萌表示。
爱菊集团是西安本地老牌粮油企业。2015年,爱菊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率先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设了年加工30万吨油脂加工厂和年吞吐物流能力100万吨的粮油物资集结中心。
“爱菊在哈萨克斯坦深耕,品类也越来越多,从基础的粮油,已经升级到面粉深加工、饲料深加工、食品的分装包装。我们中国的加工设备、管理技术等也通过‘一带一路’的不断走深走实带到了哈萨克斯坦,带动了当地的种植生产、加工贸易。”刘东萌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爱菊在哈萨克斯坦基地的面粉、油脂、饲料等都是按照中国的质量标准来生产。也就是说,爱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后,带动的不是单一粮油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而是涵盖了从技术、质量的标准输出,到构建产业链条,再到打造跨国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的一系列内容。
刘东萌表示,通过多年在哈萨克斯坦的深耕,爱菊的农产品贸易也辐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从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更多的保证。”
“所以对于我们粮油企业来说,面对‘关税战’要瞅准其中的机遇,改变从海上进口的单一方式,构建更多的陆路进口渠道,我们将深耕中亚,通过中欧班列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回国内。”刘东萌说。
“门对门”粮油专列驶入爱菊集团园区
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开行突破4900自然列
据了解,爱菊集团的粮食贸易之所以能不断发展,离不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这个黄金大通道,为我们的国际粮油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东萌说。
实际上,爱菊集团就坐落在西安浐灞国际港,紧邻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了方便粮油贸易,西安浐灞国际港还专门在爱菊集团的园区内设立了一条“粮油专线”。
“这条铁路,一路向西,就可以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直达哈萨克斯坦,到达我们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园区。”刘东萌介绍,在没有中欧班列之前,粮食贸易要通过铁路转公路的方式才能实现“门对门”的运输。有了这条“粮油专线”后,贸易便利性大大加强,“现在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装车,不到十天时间就能运达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粮食口岸,也就是我们爱菊的园区。”
“目前,每周都会有专列从哈萨克斯坦运抵西安浐灞国际港,我们的贸易量也从3万吨、5万吨增加到10万吨,今年我们预计会再次翻番。”刘东萌表示。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图片来源: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
据了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欧班列(西安)的常态化开行,不仅爱菊集团的贸易额越做越大,整个陕西对中亚进出口额也连创新高。
4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一季度陕西省外贸进出口情况。2022年陕西与中亚地区的外贸进出口额突破了20亿元,此后屡创新高,2023年达到57.9亿元,2024年达到86.2亿元。“日益增长的贸易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机电产品、日用百货、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陕西制造’走向中亚,中亚的矿产品、农产品等也源源不断地进入陕西市场。”西安海关副关长李晋生表示。
据海报新闻记者了解,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方面共计开行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中欧班列的我国首个哈萨克斯坦铁路物流投资项目——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已经运行一年有余。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是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重要合作成果之一,于2024年2月28日投运。截至2025年2月,码头累计转运货物超15万吨。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哈两国货物的集结、分拨能力,也为进出口、过境货物提供了优质服务,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