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5分钟|两千年前的“跨国联名”,是那个“豆”!
来源:大众新闻 发布时间:2025-05-16 11:21:54
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豆”
在同类器型中
它“画风突变”
正是它的“非主流”之处
印证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豆是中国传统的盛食器
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早期用来盛放黍(shǔ)、稷(jì)等粮食
后期也盛腌菜、肉酱等
是贵族宴饮时使用数量最多的盛器之一
周代,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
与鼎、簋、壶等配套使用
有“无豆不成礼”的说法
(关于“豆”的更多介绍,可参考此前文章
博物5分钟|史前“细节控”大师出品,彩陶“扛把子”无疑!)

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银豆出土于临淄区汉齐王墓
其命名曾引发不小的争议
如果这是一件“豆”
那它有三大“可疑”之处

首先,材质“非主流”
在中国古代
豆的材质一般为陶土或青铜
这件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银豆
主体材质为十分少见的白银
西汉初期
宫廷器皿多为鎏金铜器和漆器
银器实在是“非主流”的器物

银豆俯瞰图
第二,工艺特殊
这件银豆是捶揲法制作的
即利用金银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
先用锤把金、银块敲成片状
再打造出器形和纹饰
在古代中国
这项工艺到唐代才成熟起来
难道,这件银豆“穿越”了?

第三,纹饰极为少见
银豆的盖子和豆盘
都装饰了形如花瓣的纹饰
花瓣尖端相对、交错排列
这种被称为“裂瓣纹”的纹饰
在中国极不常见
但在古代西亚地区非常流行

银豆的莲瓣装饰

还有一点让人疑惑:
这件银豆盖上有三个铜质兽钮
底部也是铜制喇叭形底座
从银豆内部可以清楚地看见
青铜底座与兽钮镶嵌的痕迹
经过细致的考证
专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

银豆内部
它本来是一个扁球形的银盒
应该是当时波斯地区的器物
(今伊朗南部埃兰地区)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
辗转来到西汉的齐国王宫
但是这种带盖的扁盒子
并不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豆盖上的兽钮憨态可掬
于是,聪明的工匠
在盖子上加了三个兽钮
以便于拿放
在底部加了一个圈足型底座
使之“站”得更稳
这件波斯的银盒
就变成了中国人惯用的“豆”

银豆的出土
说明当时齐国对外交流的密切
据《管子·揆度》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
齐国就用丝绸交换朝鲜产的皮毛
这是中国与朝鲜半岛
进行商业往来的最早记录

银豆内部盒底刻痕“木南”二字,专家推断为人名,这件银豆可能最早属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齐国与西亚和欧洲国家
贸易、文化交流繁盛
战国时期
齐国都城临淄更被誉为“海内名都”
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
齐地与西域的陆路往来已经十分深入
形成了海陆并行的对外交流局面

战国镶嵌绿松石金丝耳坠,临淄商王墓地出土。研究表明,齐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众多丝绸之路均存在密切联系,从临淄周边出土极具异域风格的文物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两千多年前
东西方的匠人跨越时空
完成了一次“跨国联名”
两千多年后
作为中国最早的“丝路使者”之一
它多次出访海外展览
再次化身文化使者
讲述中西文明交流的悠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