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灌装、上盖、压盖、打码、贴标……在山东同元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桶桶食用油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下线。“我们的原料全部来自区内粮油加工企业,只需要4公里就能到达厂区”山东同元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强介绍。
背靠日照港这座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邦基、嘉吉、中粮等龙头企业带动年大豆加工能力达560万吨,380万吨仓储能力和800万吨中转量构筑起亚洲重要粮油集散基地。粮油食品产业链条正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不止于粮油产业,日照正以“前港后厂”模式为核心,向新能源与海工装备领域延伸。在三一重能(日照)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群组协同作业,无论是重达50吨的轮毂穿装,还是毫米级精度的螺栓对位紧固,都灵活有余。随着中船金马项目6月投产,日照将形成年产296台主机的产能,绿色能源矩阵加速成型。与此同时,2800平方米的冷链保税仓库通过验收,年周转5万吨高价值生鲜的能力,让甜虾、鳕鱼等珍馐经“区仓联动”走向全国餐桌,预计年内进出口值达6亿元。
从粮油加工到新能源装备,从大宗散货到冷链物流,日照港正以“矿、煤、油、粮、箱”五大产业链为脉络,吸引产业链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有效带动临港腹地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粮油、浆纸、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
高处谋就,低处落子。立足资源禀赋,日照市挖掘海洋潜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正在引领日照临港产业加快建链成群、跨越发展,临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在黄海之滨构筑起日益强大的产业矩阵。
在深耕临港产业的同时,日照将目光投向更深的蓝海。
从“近海耕牧”到“深远海拓荒”实现了科技突围。
初夏,日照近海海域水温渐高。在离岸10海里的岚山区海域,“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网箱的吸鱼泵轰鸣作响,三文鱼苗正搭乘养殖工船,奔赴百余海里外的“深蓝2号”。这座国内最先进的桁架式网箱,不仅实现投料、监控全自动化,更孕育着国产三文鱼种源自主的“密码”,通过与中国水科院合作的扩繁技术,让“水科1号”“全雌1号”种源摆脱了进口依赖。
据悉,由山东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与山东财金集团合作的6座“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网箱,预计今年将全部投产。经略海洋的日照已构建起“陆基-近海-深远海冷水团”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这里将形成年产6000吨三文鱼的全国最大坐底式养殖集群,2030年更将迈向10万吨产能、千亿级产业链的宏伟目标,一尾三文鱼正在“游”出一条产业链。
除此之外,在岚山头街道的近岸海域,牡蛎养殖正演绎着“蓝色致富经”。3835公顷养殖面积、5560万斤年产量,独特水文条件,造就了岚山牡蛎“个大肥美”的品质。每到金秋,冷链物流车昼夜穿梭,将这份海洋馈赠送往京津冀、东北等地,规模化养殖实现渔业多产、渔民增收、渔村添彩,也让这片蓝色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海马产业园基地,一排排养殖池整齐分布,海马一会绷紧身体游来游去,一会紧紧靠在池中央的附着网上,有的还会用尾巴勾住爬架上的滤网,保持住身体不动。去年2月份,海马产业园正式投产。目前,涛雒镇现有18家海马繁育养殖单位,养殖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年育苗量超6000万尾,示范带动二十余家相关企业。作为山东省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的重要地区,这里正在开拓蓝色经济的新维度。 耕牧蓝海,向海图“粮”。日照市放大“海”的优势,深耕“蓝色良田”,海洋牧场持续上新产品,三文鱼、海马、牡蛎、海虹等应有尽有、品种丰富,不断培优做强海洋经济。海洋牧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蓝色粮仓”日益丰盈。
聚焦当下,航天经济与海滨旅游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3、2、1!点火!”2025年5月19日,随着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第34-37星送入预定轨道,日照市附近海域已完成三次海上卫星发射。在万平口景区、在观测船甲板、在海岸高层建筑,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了这场“海天之间的科技盛宴”。自2024年,“谷神一号”首次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让日照成为央视、央广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的对象。在“商业航空”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商业航空+旅游有望成为地方撬动经济的一个新热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底色。
在海龙湾,1882米修复岸线与46万平方米金色沙滩构成了“退港还城”的经典样本。曾经的煤炭作业区,经“东煤南移”工程重塑,如今已成为江豚逐浪、白鹭栖息的生态长廊。作为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的实践,这里不仅延长了日照的生态海岸线,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海风轻拂、天空蔚蓝,地处北纬35°黄金海岸的日照,正以海为基、向海而兴。从临港产业的链条延伸到蓝色粮仓的种源突破,从生态修复的港城蜕变到海滨城市的多元文旅,日照正勾勒出产业向蓝、生态向绿、发展向新的立体画卷。(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