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5月16日上午,日照市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怀揣着精心包裹的“宝贝”早早排队等候。这里正在举行“博古鉴真——日照市博物馆2025年首场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五位文物鉴定专家坐镇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宝”。
活动由日照市博物馆联合岚山区博物馆、莒州博物馆、五莲县博物馆共同主办,吸引了百余名收藏爱好者参与,气氛热烈。
现场直击 市民携“宝”而来 专家细致鉴定
上午9点,活动正式开始。市博物馆三楼报告厅,山东省文物鉴定专家孙敬明、于芹、张颖昌、崔胜利、刘俭按类别分别负责陶瓷、书画、玉器、金属器等领域的鉴定。市民们小心翼翼地将藏品取出,等待专家的“火眼金睛”一辨真伪。
在书画鉴定区域,一幅书法作品引起不小轰动,经过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张颖昌仔细观察纸张、墨色和题跋后表示作品是真迹,书写的水平也非常高,年份也比较长。
“我们通过作品中的介绍可以确定作者丛大为,祖籍是我们山东文登,我觉得无论从书写水平、年份,还有包括上面这个长题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好好收藏的传世文物,也祝贺这位朋友。”张颖昌微笑着说。
活动现场,专家们不仅为市民鉴定真伪,更化身“文物讲师”,针对不同门类藏品分享了鉴别技巧、收藏误区以及藏品保存等知识。
“书画应该是从传世量而言,是最大的一种传世的文物,大家在收藏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的几个坑,就是说不要去关注大名家,不要去关注时代特别久远的,如果你没有对这些作品有很精心的研究。我建议先从时代比较近的,你身边能够确定的真迹慢慢来往上追,来提高自己的收藏鉴定水平。”张颖昌说。
一位23岁姓杨的小伙子,拿出一个盒子,里边是一杆称,包括秤杆、秤砣、秤盘,秤杆上还标注着刻度。“这个东西挺好的,年代应该是在清末,民国时期也在用。物以稀为贵,这件东西还是很出彩的。”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于芹说。
于芹还介绍了这类文物如何保存,“对于无机质的来说,保存条件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有机质的文物,比如这种木质类的、丝织类的、毛发类的东西都是有机质的文物,对保存环境要求非常高。我们在平常的保存当中,要注意它的温度和湿度。”
市民反响 期待更多惠民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人员爆满,除了参与鉴定的112位藏友,还有许多慕名而来观摩的市民。本次鉴定藏品类别主要有书画、陶瓷器、玉石器、钱币、杂项等,共鉴定藏品3102件/套(最多单人次超1200件)。
来自莒县的陈龙玺,带来了三件藏品,“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收藏的爱好者,但是有些东西老是拿不准,日照市博物馆为我们公益性鉴定,我们心里就非常亮堂了。”还有不少市民表示,通过活动学到了实用的鉴宝知识,未来会更加理性地参与收藏。
鉴宝现场,专家们认真观察每一件藏品,从时代、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向藏友们一一做出解读,给予耐心指导,现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得到了广大藏友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用专家孙敬明的话说:“日照藏友真热情、真能藏。”
活动接近尾声,仍有不少市民排队等待鉴定。收藏爱好者陈先生感慨:“这样的公益活动专家水平高,为市民提供了免费的专业服务,还通过专家讲解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希望以后经常举办。”
这场公益性鉴宝活动不仅让民间“宝藏”浮出水面,更搭建了专家与公众的交流平台,推动了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意犹未尽,纷纷询问下次举办时间。正如一位藏友所说:“今天不仅鉴了宝,还长了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
“我们想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广大藏友树立一个正确的收藏观念,从而普及一些文物收藏的知识。10月份,市博物馆将继续举办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日照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娟说。(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隋言晨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