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69岁的秦玉平,成为鸟类生态摄影师已近30年。
从中华凤头燕鸥到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火烈鸟、丹顶鹤……秦玉平的鸟类摄影图鉴一直在不断更新中。一帧帧影像里,见证着这位“生态侦察兵”的光影印记和一座城市的生态之变。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秋沙鸭
快门声中
一个退伍老兵的光影足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秦玉平尚在军旅。
“1975年在部队时,我因工作需要开始学习摄影,拿起相机拍摄军旅生活中的点滴,报道军旅中那些人和事。谁想,快门一按就是半个世纪。”秦玉平笑道。
1986年转业后,由于酷爱摄影,他用攒下的积蓄买了摄影器材,假期和业余时间除了拍摄城市和山海风光等图片,最大的兴趣就是拍摄各种鸟类。
为追拍翱翔天际的“空中精灵”,30年来,秦玉平的摄影足迹几乎遍布日照的湿地与山林。
“截至目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在咱们日照拍到近400种鸟类。其中最珍稀的鸟类有丹顶鹤、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东方白鹳、白鹤、黑脸琵鹭、白鹈鹕、卷羽鹈鹕、火烈鸟、黑嘴鸥、遗鸥、黄胸鹀等。”
除了张北湾两城河,傅疃河国家湿地公园、日照水库、九仙山、五莲山等处也是秦玉平平日里常去拍摄的地方。
山东日照,位于鲁东南黄海之滨,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为众多鸟儿提供了栖息地。日照的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刘家湾赶海园等地,则是中华凤头燕鸥栖息之地。
刚刚过去的4月,秦玉平参加了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举办的鸟类摄影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我推荐的参赛作品是‘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秦玉平告诉记者。
他与中华凤头燕鸥的“缘分”,始于2011年的夏天。
丹顶鹤
中华凤头燕鸥
“神话之鸟”
镜头里的“物种保卫战”
“2011年的一个夏日,我在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沙滩上拍到3只从未见过的燕鸥,回家后经多番查询,最终证实是中华凤头燕鸥。”秦玉平回忆道。
中华凤头燕鸥是中国最为珍稀的鸟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全球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仅有200只左右,因其踪迹神秘、数量稀少,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
当时,秦玉平在网上发的中华凤头燕鸥图片被鸟类专家发现,翻译成英文在国外杂志上予以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认为中华凤头燕鸥在山东日照的经纬度发现并用影像进行记录,实属罕见。
自此以后,“神话之鸟”每年飞临日照,数量基本保持在20只。2022年发现32只,2023年达到46只。
2021年,秦玉平在日照万宝滨海风景区的海滩上拍到了一只脚戴环志的中华凤头燕鸥,次日发到互联网上,被中国台湾生态学家梁皆得先生看到。
“随后,他从中国鸟网上查到我的联系方式,打电话给我,说我拍的那只戴有环志的中华凤头燕鸥是他在2011年小鸟刚出生时给戴上的,并向我要了3张不同角度的中华凤头燕鸥图片。2021年12月,他执导的一部91分钟的纪录片《寻找神话之鸟》上映,将我拍到的那只戴环志的中华凤头燕鸥搬上了银幕。”秦玉平说。
一只小小的燕鸥,在两岸民众之间,牵出一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生态守护缘线。
“中华凤头燕鸥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常会选择在干净的沙滩海岸、岛屿岩石、河口附近海洋等地栖息。经连续多年观测,我发现来日照的中华凤头燕鸥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这也侧面反映了咱们日照沿海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等多种珍稀鸟类重要的迁徙停歇地。”秦玉平告诉记者。
照片中,几只中华凤头燕鸥正栖息在渔民固定捕鱼网所用的木桩上,悠然惬意。
“每年,中华凤头燕鸥是成鸟带着小鸟过来的,说明它的繁殖地离我们不远。它们待了很长时间,可见日照的生态环境之好,且日照海域食物比较充足,成鸟喂养小鸟有充足的食料。”
爱鸟在于心,护鸟在于行。
为保护好中华凤头燕鸥这一极危物种,2021年,秦玉平向中国绿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申请批复了中华凤头燕鸥山东日照保护地,又专门为此建立了志愿者巡逻队。
目前,中华凤头燕鸥日照保护地有5名志愿者,每当中华凤头燕鸥到来后,就会自发进行巡护。
作为鸟类生态资深摄影师,秦玉平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高级摄影师资格证书。与其高超的摄影技巧相匹配的,还有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在记录多彩生物的同时,也应对生命多些敬畏与守护。”秦玉平说。
近年来,由于“神话之鸟”每年飞越万里“打卡”日照,吸引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观鸟和鸟类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其身影。
与鸟类图鉴同步“上新”的,还有秦玉平的“朋友圈”。
“自打爱上了生态摄影,身边就多了许多摄友,哪里出现了新的鸟类、哪里风景美,大家就在群里一吆喝,呼朋引伴地跑去拍摄。”秦玉平说。
一种鸟类、一张照片带动起生态摄影潮。“观鸟热”的背后,是影像之美和城市的生态引力。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秋沙鸭
从燕鸥到琵鹭
“没有最终版”的鸟类图鉴
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岸清水澈,鸥鹭翩跹。
初夏的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群“湿地精灵”伴着朝阳晨曦,在海天光影里翱翔穿梭,鸣一曲清晨的欢歌。
海天间,鸥鹭翔集,或沙洲小憩,或觅食嬉戏,山水草木与飞鸟虫鱼和谐共生,在日照大地绘就一幅幅多彩的湿地生态“百景图”。
晨雾刚刚散去,翠绿的芦苇丛中“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愈显清脆。
69岁的秦玉平架着尼康Z9相机,背着各种“长枪短炮”,全神贯注地追踪拍摄在河畔漫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今年,他正在编撰的《日照鸟类图鉴》又添了4位新成员。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在两城河口这儿,过去拍鸟要躲着排污口,如今的镜头里,随手一拍都是绿水青山和群鸟翩跹,各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屡见不鲜。”打开图鉴档案,指着中华凤头燕鸥和中华秋沙鸭的照片,秦玉平感慨道。
近年来,日照将“原生态”基调贯穿海岸线生态修复全过程,还海于民,还景于民。
如今的日照,生态与人文交织、自然与城市共融。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2021年12月,我们在傅疃河首次发现了7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当时离得比较远,很难拍清楚。随后我跟踪拍摄了10多天,在两城河口又发现了3只。”秦玉平回忆道。
那是他第一次在日照拍摄到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很敏锐,警惕性高,稍有动静就迅速起飞或是游向隐蔽处。”能够拍摄到它们嬉水觅食的画面,对于秦玉平来说十分珍贵。
从两城河到沭河、傅疃河、潮白河,一处处美丽宜居的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飞来日照栖息和越冬。
如今的日照,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一只只身姿灵动、羽毛艳丽的“空中精灵”,已成为日照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一帧帧影像里,封存着时光的印记:从胶片到数码,从徒步穿越河流丛林追拍到使用御3PRO无人机航拍,从普通鸟类到各种珍稀鸟类……科技升级迭代的同时,也见证着这位“生态侦察兵”的装备进化和城市的生态之变。
自2008年开始,秦玉平就着手整理编撰《日照鸟类图鉴》,如今已收录近400种鸟类,其中1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多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从中华凤头燕鸥到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丹顶鹤、火烈鸟、卷羽鹈鹕……秦玉平的日照鸟类图鉴一直在不断更新中。
夕阳将山海天染成金色时,秦玉平打开随身携带的水壶抿了口茶。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6只黑嘴鸥正在湿地中央惬意梳羽。
“这本鸟类图鉴会一直更新下去,永远没有最终版。”擦拭着手中的镜头,秦玉平仿佛又回到当年保家卫国的军旅岁月。只不过,此刻他守护的,是另一种属于“空中精灵”的生态之疆。(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潇 实习生 郑宇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