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循“绿”前行,加强创新,向“蓝”图强,看岚山区——

深耕产业谱新篇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9 08:55:20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想不到茶园里藏着这么多的发展密码”“在工厂车间,随处可见智能生产的影子”……

  4月28日至29日,“改革立潮头 实干挑大梁”大众报业集团驻地媒体联合采访日照行活动在岚山区举行。两天的时间里,采访团一行边走边看、边聆听边思索,他们纷纷发出如上感慨,并用镜头记录下岚山区产业“多点开花”的景象,感受着岚山大地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image.png

云隐小镇

image.png

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

循“绿”前行

茶旅融合让土地“生金”

  走进位于岚山区巨峰镇后黄埠村北的云隐小镇,或灰或白的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油油的茶园中,勾勒出一幅自然清新的画卷。

  “这是民宿区,共19间房,包括星座主题房、亲子主题房等,能够满足大家不同层次的住宿需求。”巨峰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站在这里朝北看去,那处配套区域集茶餐厅、品茗区、健身区、书吧等多功能空间于一体,丰富着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而站在这里朝东望去,守望者茶馆正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当茶叶与住宿、游玩相结合,当民宿区、配套区域叠加艺术打卡点,日照绿茶主产区巨峰镇便循着茶旅融合的答题思路,将原本普通的茶园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三合一”式的“茶乡会客厅”。

  “不仅产业提档升级,当地的茶农也能从中受益。”巨峰镇有关负责人补充道,目之所及,我们所看到的这处茶园正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运营过程中,茶农将自家茶园流转给茶香巨峰联合社。于是,茶园属于茶香巨峰联合社,茶农可以去茶园打工获得劳务费,茶香巨峰联合社直接销售茶叶,增强巨峰绿茶的品牌化建设。

  茶旅融合集聚人气,擦亮“茶乡”名片;茶农与合作社、企业“抱团”,夯实产业之基。不难看出,在“茶乡会客厅”,一枚小小的茶叶正串联起茶企业、茶山民宿等资源,助力打造沉浸式茶文化体验链,持续放大日照绿茶发展效益。

  放眼岚山区,绿色发展赋予茶产业的新气象远不止此。在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北方茶树良种繁育工作井然有序,茶香氤氲中没有“狠活儿”,有的是高科技含量与智能化管理。比如,该示范园研发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将传统茶树育苗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38天,同时显著增加了茶苗根系量,达到传统方法的60倍,实现当年栽种当年采;研发的“岚山一号”让北方茶叶的特性更加鲜明,下一步将争取有关部门的品种认证。

  利用AI监控、气象传感器和“一码溯源”系统,打造精制茶“产业大脑”。目前,岚山区已将3.5万亩茶园接入平台,实现了茶园生产数字化远程监管、茶叶质量全程一码溯源;茶农茶园管理的日常,亦能在茶产业大数据平台大屏上清晰可见。

  绿叶子变成“金叶子”。在岚山区,多业态融合的茶产业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该区现有茶园16.2万亩,年产干茶1.1万吨,茶产业销售收入达29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

image.png

日照钢铁铁前集控大厅

image.png

日照通用焊接技术有限公司

向新而攀

持续建设“智造高地”

  以前,在上料区,现场有数百人根据生产要求开展铁矿粉、焦炭、煤等上料作业;厂区内的高炉、转炉如同一个个打不开的“黑匣子”,需要老师傅、专家等根据自身经验展开判断,以此指导下一步操作;厂区设备均未安装传感器,每次操作前,工人都要挨着巡查设备……

  乘着数智转型的“东风”,自2023年起,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下称“日照钢铁”)通过充分融合企业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及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着力打造全流程智能工厂。

  如今,一走进日照钢铁全流程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记者的目光便被一座智能的集控大厅深深吸引着。这座占地1780平方米的集控大厅,有401块大屏实时跳动,100万个数据点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无缝传输。

  电脑前,数十位工作人员有序忙碌,他们指尖一点,便可远程操控炼铁、轧钢、物流等全流程生产。于是,原本800余人完成作业的上料区,现在不用30人便能“隔空”操控,将大量劳动力从高温、粉尘的环境解放出来;厂区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钢管无人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了集数据、经验于一体的模型,取代老师傅、专家等专业人士的经验,从而为生产活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在厂区设备上安装大量温度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等“眼睛”“耳朵”,工人不用跑腿,在电脑上即可查看设备情况。

  得益于这座“钢铁大脑”,日照钢铁正深刻改写着钢铁生产的传统模式,通过数据赋能生产,让每一米钢卷的质量都有数据支撑,实现“一键炼钢”的智慧化转型。

  “我们还引进第五代ESP(无头轧制)产线,将传统生产流程从3小时压缩至7分钟,实现了钢水到钢卷‘瞬间成型’。”日照钢铁控股集团ESP管控中心主任陈统说,他们将继续坚持数绿融合,推进产业焕新,加劲发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翻看岚山区的产业版图,很多企业同日照钢铁一样,正瞄准技术突破、产业创新、数智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拔节生长。

  日照通用焊接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焊接机器人与高端焊材,打破了欧美日韩企业长达30年的技术封锁。走进其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数百台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着各项操作,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如一。

  在山东雷英精工有限公司厂房,工人们在生产线前有序忙碌。该公司由上海奥达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生产的每颗螺栓都凝聚国际领先工艺,直供新能源车三电系统。

  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奶牛均佩戴电子识别芯片,通过智慧喂养、智能挤奶,可第一时间将新鲜牛奶运送至距此约10公里的山东鲜淳乳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制造环节,山东鲜淳乳业可以实现收奶、前处理、灌装、包装、辅料供应、成品仓储、能源供应、园区等多个环节的数据通信与联动控制。

  以科技为核,以创新为脉。在岚山区,工厂车间加足马力,正擘画着一幅智能制造的澎湃图景。

image.png

岚山通用机场

放大优势

深挖“蓝色”发展动能

  向海图强,向低空逐梦。近年来,岚山区扎实做好海洋与低空文章,让“蓝色”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该区大力实施“港口立区”战略,不断加大港口支持服务力度,港口企业群体持续壮大,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的岚山作业区,6个专业泊位可以同时靠泊4艘大型木材船舶。

  近日,几艘来自新西兰满载进口辐射松的货船在此一字排开,十几台门机同时作业,抓斗从船舱抓取数十根木头放在货车上。而后,满载原木的货车一辆接一辆,将刚下船的木材送往货场。

  “我们主要从事的货种是原木、钢材,其中原木占到公司总吞吐量的60%以上。”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岚山操作部主任王培健介绍,去年,公司原木吞吐量达到747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进口量的21%,岚山港也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港。

  这份成绩的取得,既根植于岚山区自身良好的木材产业发展基础,也离不开港口自身的创新优势。据了解,通过技术和工艺革新,岚山港于2022年8月起推出木材直落车作业模式,通过增加静置托架提高木材卸货效率以及分票准确性,将木材残损率由千分之三降至千分之一。

  与此同时,岚山区还跟紧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深耕得天独厚的滨海空域资源,由海到空构建起上下联动的“蓝色”发展格局。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岚山通用机场,日照九天航空飞行俱乐部迎来了一波儿飞行体验热潮。游客乘坐飞机体验一场“云端之旅”,以低空视角俯瞰大海,发现这片滨海的别样魅力。

  “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我们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以研学、飞行体验为主,飞行执照培训等也非常受欢迎。”日照九天俱乐部副总经理温纯说。

  记者了解到,岚山通用机场于2019年11月获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是民航局实施“放管服”改革以来,山东省辖区内的第一个A类通用机场。目前,机场常驻4家通航企业,与18家通用航空公司签署不定期通航使用协议,与2家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常驻飞机20余架。

  距离岚山通用机场一路之隔的岚山区低空经济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也已进入冲刺阶段。生产制造区7栋标准化厂房计划5月底交付,已成功签约6家低空经济企业;配套服务区及室外配套工程,计划6月底完工,研学、航校等机构将于8月初陆续入驻。此外,岚山通用机场也将升级扩容,增加10余架飞机的停放空间,并将跑道延长至1000米以上,为更多大型机型的起降创造条件。

  产业是强岚之基、兴岚之本。今后,岚山区将继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文 卢冠中/摄)

编辑:田婷婷
编审 :师玉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