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砥砺二十载,全国劳模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4 13:41:29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在繁忙的日照港口生产作业现场,巨型货轮穿梭往来,各类机械设备隆隆运转,叉车上的成文仿佛是这片钢铁丛林中的演奏家,无数货物在他的精准操作下“列队”起舞,于机械与汽笛的交响乐中整齐装卸。

  成文,日照市黄金海岸装卸公司安全生产技术部主任。自2005年开始从事叉车驾驶工作以来,他始终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执着信念,不断对现有操作工艺进行优化调整,创新发明填补行业空白,为公司装卸生产业务的发展开辟新路。

  多年来,他始终扎根港口一线,凭借着一颗热忱之心,在各类机械的技术革新中挥洒青春。从普通农村青年到全国劳动模范、技术革新带头人,成文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拼搏,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镌刻进了每一项技术革新的成果中,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image.png

初心不改:乘上叉车扬帆起航

  1984年,成文出生在日照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童年时他最心爱的伙伴,就是老家常见的拖拉机、磨面机、抽水机,这些充满工业之美的机械早早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而当时间来到2005年,21岁的成文进入黄金海岸装卸公司,成为了一名叉车司机时,他便就此踏上了自己的逐梦之路。

  初入岗位,成文便展现出了对叉车操作的极强悟性,进步飞快,引得许多师傅刮目相看。但即便如此,他也没被成绩冲昏头脑,反而更加重视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欠缺部分。

  虽然刚参加工作一年,但成文的那股钻研劲头已初露锋芒,他的双手在操作杆的反复摩擦下,不断磨出血泡,又化为老茧,却始终不肯松懈掌中的热爱与执着,而现实也回应了这颗坚定的心。在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技术比赛上,他获得了叉车比赛项目的第一名。

  同事们不禁感叹:“成文把叉车开成了绣花针!”

  面对掌声和赞誉,成文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骄不躁砥砺向前,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小到大,我从没获得过值得骄傲的成绩,也从没想过要去争取什么,但当我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听到机器轰鸣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成文脸上的笑容温暖又幸福,那场比赛彻底点燃了他的勇气和追求,也帮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image.png

创新领航:以匠心点亮行业新光

  在成文心中,机械就是并肩作战的朋友,需要用心呵护,他常常把“人勤车不懒,安全是唯一的大事”挂在嘴边,每次作业结束,无论多晚,他都会仔细进行车辆保养,全面排查隐患。

  他认为,作为一名驾驶员,仅仅会开车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维修技能。因为在实际开车作业过程中,车辆故障总是不期而至,如果不会修理,常常会浪费大量时间,严重耽误生产进度。如若具备汽车修理技能,则不仅能及时处理车辆故障,还能提前发现车辆异常,将潜在危险限制在萌芽阶段。

  这种对于机械的敏感,使成文将目光投向了技术改造领域。由于港口作业环境复杂,加之工艺变化,许多设备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尤其挖掘机挖斗清舱一直是港口卸船作业的难题。

  在船舱环境中,许多杂物常常卡在边边角角,普通的机械挖斗很难处理,传统清舱常常需要额外人力下到现场辅助清理,不仅效率低,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成文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一开始用的是弹簧板,但因为钢性太大极容易断,后来改成有弹性的尼龙棒,可尼龙棒面对块矿类的货物时很容易磨损……”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解决问题,成文几乎住在了现场,他不断进行实践作业,在失败中汲取经验。终于,在第四次改进中,他将一款框架结构、长度适中、拆装简便的清舱装置装在了挖斗上,一举实现了无人清舱的设计。该装置不仅为每舱节省了人力,还让员工远离了危险环境,有效保障了工作安全,如今已推广至周边港口。

  在叉车作业中,会经常进行隔离墩的调整工作,由于摘挂链钩需要工人协助,不仅操作起来效率低,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面对种种问题,成文与同事积极请教相关作业人员,一起商讨方案,现场模拟改造,在叉车前门架上加装了一个液压涨紧的设备,用油压推动油缸夹紧隔离墩。

  装置投入使用后,效果特别明显。现在叉车司机一个人就能操作,搬一块墙只要0.8分钟,效率翻了一倍多,且每年能节约1.6万元。不仅如此,该装置还能随时拆下来更换其他工作属具,实现了一车多功能。

  作为技术革新带头人,成文深度参与港口设备及装卸工艺创新,成果丰硕。挖掘机加装“滤清器装置”后,有效延长了发动机使用寿命,平均每年可为企业节约13万元;“装载机道轨钢式铲刃”经过改进,大幅降低了维修成本和维修工劳动强度,年节约21万元;而“随车螺纹链条”不仅使螺纹钢单车转运量提高一倍多,年节约成本更是超100万元……多年来,成文累计参与创新项目200余项,为企业节约成本2000余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公司装卸业务顺利开展。

  2016年5月1日,“成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成文带领团队迈上了新的起点。面对重重技术难关,他们扎根一线,通过查阅海量资料,不断开展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在无数次试验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了20余个创新项目,其中自卸车大箱翻转轴拆卸装置、木材计数装置、可调式防脱落顶杆、小规格卷钢吊装用吊具以及气门拆卸用工具5项成果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有效解决了公司在设备维护、货物计量、吊运安全等方面的发展瓶颈问题。

  现如今,“成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已由原来的12人发展到22人,其中11人获得岚山区首席技师称号,6人获得岚山区技术能手称号,2人被授予“岚山工匠”称号,5人获日照市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日照市技能之星称号。2021年11月,工作室还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image.png

匠心传承:凝聚团队共筑行业未来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本事。”

  自2010年担任技术员以来,成文始终将“传帮带”的工作视为己任,为了提升团队整体水平,他结合行业权威资料和各种实际案例,编写了机械司机专业知识手册,制定出一条较为完备的“阶梯式”培养计划。

  对于基础薄弱的新员工,成文会手把手从最基础的车辆操作规范教起,进行大量场地模拟练习;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员工,则安排更复杂的实际作业场景训练,模拟在不同路况下驾驶车辆、应对突发情况。而一旦发现工作认真、喜欢动脑的员工,他便会第一时间吸纳其进入工作室,展开新一轮的技术研讨。

  说起成文,高级技工葛善勇满是钦佩:“成老师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他这个人很幽默,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技术好就摆架子,而且常常帮助同事解决困难,大伙跟着他一起干活,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二十载寒来暑往,成文将青春全部奉献给港口事业,而面对“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他总是谦逊地说:“技术革新没有终点,工人的价值永远在一线。”如今,他依然坚守在生产作业现场,引导作业人员规范操作,与团队研讨新能源课题。

  从青涩学徒到行业标杆,成文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以行动证明,平凡岗位亦能铸就卓越,只要心怀热爱、专注深耕,追梦者终将书写出灿烂华章。(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仁俊 报道)

编辑:田婷婷
编审 :师玉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