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涵在演示运笔技巧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4月30日下午,五莲县石场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群孩子的目光被投影屏上的《千里江山图》紧紧吸引。
青绿交织的山峦、若隐若现的云雾,这幅北宋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在清华美院博士后丁涵的讲解中,化作一堂跨越千年的美学启蒙课。
这并非普通的美术课,而是一场“艺术+的光合作用”的乡村美育实践——将专业艺术理论转化为童趣指南,让矿物质的颜料与孩童的想象力碰撞,在宣纸上绘就属于他们的“诗意远方”。
丁涵,这位从日照走出的青年艺术家,以“美育合伙人”的身份回归乡土。他说:“我认为审美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对美术更有兴趣,提高审美,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破局之路:从乡村美术教育困境到希望萌生
五莲县石场中心小学的孩子鲜少接触专业画作,更别提体验传统绘画技法。而丁涵的课程设计,正是针对这一重点。他以《千里江山图》为媒介,讲解国画知识,通过高分辨率图片展示山石纹理、矿物颜料的光泽,引入舞蹈节目《只此青绿》的片段,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青绿美学”的动态意境。
丁涵的教学,不仅填补了学生们的知识空白,更启发了乡村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知。“我们过去总纠结于‘画得像不像’,却忽略了审美启蒙的重要性。丁老师的课让我明白,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想象,而非复制模板。”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感慨,“我们按课程表上课,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但专业性远远不够。孩子们照着画能完成,但独立创作能力薄弱,色彩和结构也缺乏突破。”
“这节课对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首先是给他们一个启蒙,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绘画还有其他的很多形式、方式,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产生兴趣。有可能有些同学对艺术特别爱好,以后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专业的道路。”
为孩子们带来启发也正是丁涵的心愿:“市美术馆联系我说,有这样一个支教的志愿活动,我一听说就欣然应允,这也是我对家乡的一个回馈,尽我所能做一点自己能做的‘小事’儿。”
探秘青绿:解锁颜料与童趣笔触的美学密码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依然色彩绚丽?”课堂上,丁涵展示青金石不同研磨状态下的不同颜色,启发孩子们不断思考。“古人用石头磨成颜料,一层层叠加渲染,这才有了层峦叠嶂的立体感。”他从矿物颜料的历史讲到构图技法,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化为“侦探解谜”般的趣味探索。
讲解后,同学们分组近距离鉴赏了《千里江山图》高清印刷品。“老师,这个树是怎么画的?”近距离的接触让孩子们产生了新的疑惑,丁涵耐心为孩子们讲解名画背后的细节和历史。
随后,孩子们手持毛笔,在长卷宣纸上尝试用墨线勾勒山形。丁涵鼓励他们:“不要怕画错,山水本无定形,你的心就是最好的尺子。”孩子们集体创作的“新版《千里江山图》”中,传统技法与童真想象交融:赭石色的山水间长出小屋,删繁就简的苍松,一笔成型的飞鸟……丁涵评价道:“他们的作品比原作更自由,这是未被框架束缚的创造力。”
共育希望:让美育的“光合作用”滋养乡村土地
这场活动不仅是课堂,更是一场“美育生态”的实验。丁涵认为,乡村美术教育需要“光合作用”——专业资源如阳光,在地教师如土壤,孩子的热情则是水分,三者结合才能让艺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成栋梁。
而对于孩子们,这堂课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五年级的崔灵熙说:“这节课让我很开心,收获很大。我了解了水墨画的画法,并觉得丁老师讲授的课程很精彩。老师不仅有趣,还会讲笑话。课程内容与平时的美术课不同,主要展示了一些名家的高仿名画,而平时我们看的是小朋友的画作。”
相聚总是短暂,画面中宣纸上的青绿山水随风轻扬,仿佛与远方的真实山峦遥相呼应。丁涵站在一旁微笑:“美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对话——传统与当代、城市与乡村、专业与童真。当这些对话发生,艺术就有了生命力。”
这场“艺术+的光合作用”的实践,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乡村美术教育的全貌,但它证明了:只要给予土壤和光,最朴素的土地也能开出惊艳的花。正如《千里江山图》中永不褪色的青绿,美育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在时光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光辉。(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