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去年雨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城市笼罩在水幕之中,彼时日照市富阳路路面已经出现了水淹情况。
正当道路积水即将超出警戒水位之际,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刘智斌团队的数据治理系统通过积水预测算法,精准推演出20分钟后,该路段将突破危险水位,建议防汛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应急处。15分钟后,道路积水在下班高峰期前得到有效处理,有效保障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每个百分点的提升都可能避免一次风险事故。”刘智斌指着系统日志中的预警记录说。在刘智斌团队的技术蓝图中,冰冷的代码始终包裹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作为市科技局派驻到数字日照有限公司的科技专员,刘智斌正以科技赋能企业创新,用数据编织城市治理的智慧网络,诠释着科技专员在产业升级中的“硬核”支撑作用。
“过去,城市管理业务系统间数据孤立、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孤岛现象频发、数据安全性可控性不够、数据赋能水平不足、场景智能化程度不高。”回望合作之初,数字日照技术质量部负责人闫雪告诉记者,刘智斌团队基于“数据+算法”逐步打造的数智决策中心,辅助各业务板块推荐、预测、决策等业务流,实现了公司到各个业务线全链路高效智能决策。
当数据治理遇上智能视觉,城市治理迸发出裂变效应。在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大屏上突然弹出一条预警:莱阳路昭阳西区东门路段有占道经营。从AI识别到城管人员到场处置,整个过程仅耗时5分钟。这背后是刘智斌团队研发的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在发挥作用。
“要让算法既看得清,又看得懂。”面对1000多个摄像头每天产生的海量视频数据,团队通过“优化人工智能算法”,使安全帽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在日照水库岸边,防溺水系统通过分析水中的异常情况,已成功预警溺水危险。目前,该技术已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
“真正的产学研应该像齿轮咬合般紧密。”近年来,刘智斌带领3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入项目一线,培育的项目获国家级科创奖励40余项,更有多名学生取得了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的保研资格。“科技专员不是单兵作战,背后链接着学校优势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正在形成‘1+N’协同创新生态。”曲阜师范大学与数字日照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的数字日照发展研究院,累计为数字日照节省研发成本超500万元。
“未来,我们将基于科技创新规划,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刘智斌指着调试中的系统,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我们要让RPA机器人处理85%的常规事务,实现垃圾满溢处置全程自动化,响应速度提升90%。”
从数据治理到智能感知,从算法优化到模式创新,刘智斌始终保持着工科人的务实与敏锐。当被问及科研初心时,他指着监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城市数据说:“这些代码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280万日照市民的安心保障。”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刘智斌正用科技创新书写着智慧城市的新篇章。
夜幕降临,城市数据流在刘智斌团队的服务器集群中静静流淌。每一行代码都在述说着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每一次算法优化都编织着日照这座城市更安全、更智慧的未来。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长跑中,刘智斌不断以数据聆听城市“脉搏”,守护万家灯火。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