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莒县东莞镇大沈刘庄村,这个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村落,如今正以“刘勰故里,生态沈刘庄”的新形象,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大沈刘庄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存着多处历史建筑。这里还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村内保留着较多古井、石桥、驳岸、河道、石阶、石碑、石磨、石碾等历史文化遗存,拥有石龙泉等遗址。”大沈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增银介绍。大沈刘庄村历史悠远,村中的千年古木,见证了数代人的岁月更迭。而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此著书立说的往事,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村内保留的30余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以及诸多历史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沈刘庄村是我市目前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县住建部门坚持规划引领,组织编制了《东莞镇大沈刘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并通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调研、专家咨询服务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措施,指导村镇在严格落实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生。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市、县住建部门坚持“政策引导+村民自治”的思路,指导村镇推行名村保护公众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村共建共治新路子。一方面,指导村庄制定《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村规民约》,明确建房风格、高度控制等要求,对核心区村民发放修缮补贴;另一方面,组织村庄成立“古村保护理事会”,邀请有文化有名望的乡亲、匠人参与名村保护利用讨论,并开展“打花棍”“烙煎饼”等非遗传承活动,让年轻一代成为历史文化守护者。
历史文化名村的招牌,给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如今,大沈刘庄村已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打卡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名村历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古村是我们的‘传家宝’,不能丢了魂!”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增银说。大沈刘庄村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厚重底蕴。随着古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大沈刘庄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步入了“保护—发展—反哺”的良性循环轨道。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通讯员 刘志 许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