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乡村工匠孙佃岳:两元修理费 坚守半世纪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29 08:30:18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4月5日,清明假期,春天的阳光踱过日照的山海绿林,洒进了五莲县石场村的一栋小屋中,为一件件斑驳的修理工具穿上金装,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功勋”,和一位八旬乡村工匠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

image.png

两元就行,是最朴实的承诺

  走进孙佃岳的修理铺,除了堆满房间的工具和材料,最显眼的莫过于一张泛黄的价格牌,上面写着“2元维修”,就是这四个字,陪伴着乡里乡亲们走过了无数风雨。

  “孙师傅,孙师傅在吗?”

  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村头的老李满心焦急地跑进修理铺。他推着的那辆自行车链条耷拉着,车胎瘪得不成样子,就连车架也是歪歪斜斜的,像个打了败仗的士兵。

  正在吃早饭的孙佃岳闻言,立刻放下碗筷迎了出来。

  “孙师傅,孩子急着上学用,我又实在没钱买新的。”老李的表情十分局促。

  孙佃岳接过车把,笑着安慰道:“老李,能修的,放心吧!”

  他俯下身,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会儿用钳子调整歪斜车架,一会儿又更换链条,拿起焊枪,不多时便将自行车修理得焕然一新。老李感激不已,连忙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和硬币,但孙佃岳却按住了他的手,说:“都不容易,给两元就行,权当交个电费了。”

  老李红了眼眶,连声道谢。

  对孙佃岳来说,来他这儿修东西的乡亲经济条件大都不算宽裕,所以这么多年,无论物价怎么涨,他的修理费始终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从以前的几毛钱,到后来的两块钱,而那些小修小补,换轮子、磨菜刀,向来都是不收钱的。

  孙佃岳常说:“这点小事儿,咱能帮就帮,收钱就见外了。”

  “找孙师傅修修” 这句话,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成为了过去式,孙佃岳曾经被称为小孙,后来是老孙、孙师傅,而现在,村里的孩子都叫他孙爷爷。

  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朴实的定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乡村的温暖与善良。

image.png

初心不改,热爱铸就好口碑

  “孙爷爷,我的玩具车轮子掉了,您能帮我装上吗?”

  孙佃岳望着面前稚气的少年,忽然想起了儿时的自己,那些对机械零件和工具无比痴迷的年少时光。

  人总会对与之相处的世界产生兴趣,而在儿时的孙佃岳眼中,无论是废旧的锄头、铁铲,还是螺丝、塑料,都是宝贝。小小的他,凭借着那双充满好奇的手,总能让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个个工艺品和备件。谁也没想到,这份热爱,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我家里种着地,并不完全靠着修理吃饭,更多时候,这就是一份兴趣爱好。”

  孙佃岳细心地将轮子装上,看着孩子举着玩具车兴高采烈地跑出去,咧开嘴笑了,那笑容中,好像还藏着另一个少年。

  他常说:“钱嘛,够花就行。东西坏了修修还能用,这不仅是省钱,更是对过去日子的尊重。”在他心里,每一次修理,都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image.png

随叫随到,做村民的及时雨

  “孙师傅,帮我焊个架子呗?”

  “老孙啊,家里锄头坏了,能帮我看看吗?”

  面对顾客的不同需求,孙佃岳总是先行动,后点头,说话的工夫便已开始上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村里赵会计感慨地说:“孙大爷就是咱村的及时雨,啥时候找他,他准在。”

  对此,村民小张深有体会:“有次大半夜,我的自行车坏在路上,一个电话,孙师傅就骑着车赶过来了。”那深夜里的一束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他的心。

  于保勤老人的老式收音机坏了,那可是老人的心头宝,没了它,老人就像丢了魂儿似的,连饭都吃不下了。孙佃岳得知后,拎起工具箱就往老人家赶,进门也顾不上喝口水,立刻就开始修理工作。

  于保勤在一旁焦急又期待地看着,嘴里念叨着:“老孙,你可得帮我修好它啊。”终于当收音机再次传出熟悉的新闻联播声音时,于保勤激动得紧紧握住孙佃岳的手,不停地道谢。

  “人活着,就得做点让心里踏实的事儿,这手艺只要能帮到大伙,就比啥都强。”

  五十多年的时光中,孙佃岳不仅仅在维修物品,也同样是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他的双手跨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将爱不断传递。(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仁俊 报道)

编辑:田婷婷
编审 :谢岩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