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在日照市中医医院关节骨科的诊室里,一缕艾香袅袅升起,“90后”青年医师董国华手持银针,正专注地为一位膝关节疼痛患者施治。他的指尖在穴位间轻盈跳跃,如同指挥着一曲流淌着千年中医智慧的“生命交响”。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觉得“老中医才厉害”,而董国华——这位“90后”年轻身影的出现,让人们对“老中医”有了新的认识。从医八年,他以热忱的态度和对传统中医的执着追求,在关节骨科领域崭露头角。2023年,董国华荣获首届齐鲁扁仓中医药杰出青年人才称号。他正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中医传承发展注入青春的血液。
医学启蒙——
民间智慧种下医缘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座青砖老院里,5岁的董国华踮着脚看祖母用烧红的铁铲在毛巾上快速熨过,随即轻轻拍打祖父佝偻的脊背。袅袅蒸汽中,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这个充满草药香与金属灼热的画面,成了他医学启蒙的“第一课”。
当董国华看到家人运用古老的中医疗法祛病的神奇疗效,学医的种子也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
“那时只觉得神奇,现在明白那是中医‘淬药透骨’的变通之法。”30年后,已成为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的董国华,正在诊室里为骨科术后的老人驱散失眠困扰——银针在他的指间翻转,恍然与30年前的场景重叠。此刻,他忽然懂了那份传承千年的医道真谛:看似神秘的民间疗法里,却藏着中医“调和阴阳”的朴素智慧。
2017年,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董国华来到了市中医医院关节骨科。从《黄帝内经》到《肘后备急方》,从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到手拿银针的实操;从通宵达旦的学术研究,到无影灯下的聚精会神……从医八年,董国华行稳致远,走得踏实,学得扎实。
深耕沃土——
医门引路渐入佳境
初入医门,董国华满腔热忱。在中、西医学科的浩瀚知识海洋中,不断填充知识,提升自己。在市中医医院他遇到了“膝关节置换术大拿”关节骨科主任林庆波。在林庆波的指导下,董国华得以拨开迷雾,深入学习骨关节临床知识,而这,也为他日后的医生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浮针、脐针脐疗、一针疗法……多年来,董国华研习这些常见中医特色外治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董国华热爱中医,但并不摒弃西医。他在苦读中医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现代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累和提高,尤其关注当代西医前沿理论的发展变化,广泛涉猎国内外医学界与中医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择善而从。2023年秋,80岁的王奶奶来到市中医医院关节骨科,求助医生解决困扰她多年的关节疼痛。在林庆波的带领下,团队为王奶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进行了膝关节单髁置换微创手术。膝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早晨,她的右腿像被水泥浇筑般抬不起来。
董国华指尖轻触患者足太阳经筋,突然在某处停顿:“找到‘罪魁祸首’了!”一枚浮针如游鱼入水,在筋膜层灵动扫散。5分钟后,原本只能轻微收缩肌肉的腿竟能对抗阻力抬至60度,王奶奶惊呼:“膝盖里困住的‘洪水’泄走了!”
这不是“魔法”,而是董国华的“围术期快速康复法”——术前用脐针调理脏腑功能,术中精准操作,控制出血,术后以浮针松解筋膜,恢复肌力,最后用中药巩固疗效。这套融合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的体系,让多数关节置换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地行走。
这种中西融合“1+1>2”的疗法,正是他入选“齐鲁扁仓中医药杰出青年人才”的核心创新。
董国华从事各类骨关节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年,对各类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四肢骨折等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精良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快速康复经验;善于运用董氏奇穴、浮针、中医外治、中药及PRP等方法保守治疗各类骨关节疾病。
医者仁心——
千例积淀医道渐悟
翻开董国华泛黄的跟师笔记,首页记载着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树中教授的告诫:“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治病如用兵,贵在知常达变”。如今,董国华用每月数百人次的治疗实践续写着新时代年轻中医师的铿锵行医路。
“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董国华都十分幸运地遇得良师,“他们每一位都如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他们身上不仅学习到了如何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德之心’的重要性。”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董国华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多次参加骨科学术会议研修班及跟随名老中医学习,提升手术技巧及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优化自己的临床实践。多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6篇,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编著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董国华深知中医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他经常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中医健康知识讲座,向居民和学生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和骨关节疾病的预防方法。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医理论和实用的养生技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魅力和价值。
“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炫耀技术,而是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这句话写在他的微信签名栏,也刻在每个经治患者的康复轨迹里。
从老宅院里飘散的药香,到无影灯下的精准手术,董国华用30年完成了一场医学的“螺旋式回归”。正如“齐鲁扁仓工程”的寓意,这位青年医师正以扁鹊之技、仓公之心,在黄海之滨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医故事。(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