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四月的春风拂过岚山,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校园的沃土中。
4月18日,伴着明媚的春光,日照市美术馆“艺术+的光合作用”美育活动再次启程,将艺术课堂“搬”到岚山区高兴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在这里,美育志愿者们搭起直播间,让城市与乡村的孩子们通过屏幕共绘农民画,以色彩对话,用创意共鸣。这场“双向奔赴”的美育实践,不仅让传统农民画焕发新生,更架起了一座城乡美育的桥梁,让艺术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掌心。
剪贴四季,让农民画“活”在海边
“创作了两个人物,表现了他们准备收鱼的场景。”高兴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怡骄举着刚剪下的人物贴片,小心翼翼地贴在老师准备的“秋海”背景板上。在这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上,孩子们不再被“画得像不像”束缚,而是以农民画为媒,用稚拙的线条与明快的色块,勾勒出渔村生活的烟火气。
作为日照最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符号,农民画以构线平涂、浪漫拙朴的风格,记录着农耕渔作的乡土记忆。课堂上,美育志愿者王莹老师并未给出刻板模板,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孩子们的作品中,有人画渔民收获的场景,有人绘民俗风情,甚至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构图——戴草帽的渔民身旁多了卡通风格的小鱼、乌龟。这种“古今碰撞”的创作,让农民画不再是展厅里的展品,而成为孩子们表达生活的语言。
这堂美术课上,孩子们不仅用画笔勾勒人物,更化身“小小剪纸艺术家”——他们先以农民画的拙朴风格创作渔民、渔娘、孩童等形象,再用剪刀沿轮廓剪下,最终将灵动的人物贴片“安置”在老师设计的春夏秋冬四季海边场景中。
打破边界,构建双向美育新范式
四季背景板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春日的海浪泛着青绿,夏日的沙滩铺满金黄,秋日的渔船满载而归,冬日的渔港静谧淡雅。孩子们按组选择季节,创作各种人物和素材与季节互动。这种“创作—剪贴—叙事”的立体教学,让农民画从平面走向多维。王莹老师捧着一幅贴满人物的“夏海”感慨:“孩子们给四季赋予了故事,他们不是在复制传统,而是在用农民画的基因书写新的海边童话。”
“农民画的自由和童真天然契合。”美术老师郭洋感慨道。相比国画、油画的严谨,农民画允许“胳膊画短、腿画歪”,这种包容性恰恰释放了孩子的天性。课堂结束后,许多学生主动要求“再画一个”,他们发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的名画,而是藏在身边的乡土故事里。
“今天的课不是单向分享,而是双向奔赴!”王莹老师在课后总结中反复提到这句话。传统美育课堂中,教师常扮演“输出者”角色,而这次课程却打破了这一模式。城市教师带来专业技法,乡村孩子则反馈以纯真视角,双方共同完成了一场艺术对话。
在农民画创作环节,教师以“渔家生活”为主题引导构思,学生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教师并未否定这些“超现实”元素,反而鼓励学生将其融入画作。最终,一幅幅充满幻想色彩的农民画诞生,让城市教师直呼“惊艳”。这种互动甚至超越了课堂本身。
持续生长,培育没有围墙的艺术森林
“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场长期的美育实践。”日照市美术馆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艺术+的光合作用”项目将形成“3+1+N”课程体系,结合AI技术开发“日照美学基因库”,并推动城乡学生结对创作。与此同时,美术馆联合非遗传承人、青年艺术家组成“城市美育合伙人”队伍,定期为乡村学校输送创意课程,从农民画、陶艺到数字艺术,覆盖多元艺术形式。
在高兴镇中心小学,美育的“光合作用”已悄然生根。学校将教室走廊改造成“画廊”,陈列着学生创作的扎染国画、版画文创和工艺美术作品;美术课上,教师开始尝试“半命题式教学”,如“画出你心中的外星人”,孩子通过艺术找到情绪出口,释放压力,调节心情。
这场美育实践也在重构城乡关系。城市学生通过直播镜头看见乡村的质朴与活力,乡村孩子则借助艺术表达获得自信与认可。正如郭洋老师所言:“当农民画遇上童心,当天真烂漫碰撞乡土情怀,美育才能真正扎根生活,长成一片没有围墙的森林。”
从云端课堂到乡间校园,从单向传授到双向共创,日照的“艺术+的光合作用”正在书写美育的新可能。在这里,农民画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城乡对话的密码;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当更多孩子举起画笔,当更多城乡“艺术伙伴”携手同行,美育的“光合作用”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催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