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蒋学贡《莒国演义》新书发布会举行

600年莒国史凝成一部书,文明之光入卷而来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22 08:47:20

image.png

蒋学贡,山东日照人,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后调入银行任职。退休后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长篇小说《奋斗》等作品。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4月19日,蒋学贡长篇小说《莒国演义》新书发布会在日照书城举行。

本次发布会由市文联主办,市作协与山东新华书店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承办。现场,日照作家蒋学贡分享了《莒国演义》一书的创作情况。日照众多文艺界人士齐聚一堂,展开一场关于600年莒国史的共读与思考。该书是一部60余万字的章回体演义小说,把西周、春秋直至战国初年的大人物、大事件囊括其中,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婚丧嫁娶等方面,篇幅宏大,视野开阔,人物个性生动鲜明,具有典型化特征。

日照作家夏立君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莒国演义》的独到之处,认为本书“既有古义又有现代气息”,填补了空白。诗人窦凤晓认为62万字的《莒国演义》把莒国的全部历史进程记述下来,演绎了历史,填补了空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这部书的面世,为浩瀚的文学大海增添了新的涟漪,为这个“世界读书日”增光添色。

著名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评价:“《莒国演义》以大事件、大人物为线索,多点透视,横跨了西周至战国初年六百余年的历史,清晰完整地呈现了莒国发生、发展、兴盛以及逐渐衰落的历史。结构详略得当,人物个性生动鲜明,具有典型化特征。语言简洁质朴、生动流畅,体现了孔子‘绘事后素’的美学主张。”

《莒国演义》于202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近日,先后在北京、日照和莒县等地的新华书店上架,好评如潮,引发热议。本报特将部分采访精选摘录,以飨读者。

记者:《莒国演义》出版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您是基于什么原因决定创作这部作品的?

蒋学贡:莒国历史悠久,曾被誉为“东夷之雄”,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莒文化底蕴深厚,出土文物众多。数十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侧重于某个时段或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缺乏一部贯穿始终的书籍综合反映莒国的历史全貌。作为莒地人士,我深感这是一大缺憾。此外,周朝诸侯国众多,至今尚未发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历史演义。填补这个空白,是我创作《莒国演义》的初衷。

记者:《莒国演义》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蒋学贡:《莒国演义》没有单独写莒国,而是把莒国融合到历史大潮中予以展现。莒国东临大海,西望蒙山,从周朝初年受封为诸侯国,到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攻灭,历经西周、春秋直至战国初年,存世长达615年。其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诸侯分封、春秋争霸、群雄逐鹿、九州风云,也在本书写作范围之内。诸子百家、婚丧嫁娶等,都是《莒国演义》的描写内容。这600余年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记者:众所周知,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您在创作时,如何处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

蒋学贡:为了体现严肃性,《莒国演义》引用了大量真实历史资料,记载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书中描写的周王朝及郑、齐、晋、宋、秦、楚、鲁、卫、吴、越等国的人物与事件,大多有史据。书中出现的年份,是符合历史的真实时间。周天子及列国国君,其姓名、谥号、生卒年月、在位时间,并非虚构,与历史记载一致。各国官衔、军队编制、作战方式、婚丧嫁娶等,基于历史记载。

孟津观兵、牧野伐纣、分封诸侯、平王东迁、春秋五霸、管仲相齐、晏子使楚、勾践灭吴、孔子周游列国、楚国东侵等大事件,其时间、地点与过程,文有史据,并非虚构。

大家都知道,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古代史籍往往是“微言大义”,记载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常常是寥寥数语甚至仅有几个字。《莒国演义》作为长篇小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必要的虚构。例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大多是虚构的。再如:姜玉娇、姜小妤、鲁隐公的四个女儿,莒相国星耀空等,都是虚构的人物。

记者:《莒国演义》中出现大量古诗词,有些古诗后面附有译文,让人觉得富有诗意,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蒋学贡:小说是文学作品,要体现文学性与趣味性。我觉得《莒国演义》作为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如果没有诗词进行点缀衬托,那是十分欠缺的。为此,我引用了《诗经》原诗二十多首,还有历朝历代的诗词数十首,全书共有诗词上百首。其中的部分诗词,是我自己起草的。

众所周知,《诗经》中的诗文有些是十分艰涩难懂的。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莒国演义》在每首诗的后面附上译文。除了诗词以外,孔子等古代人物的语言深奥难懂,本书也在后面附上译文。目的是让这部书通俗易懂,实现读者群体大众化。

记者:通过对莒国史的梳理,您对莒国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把握。您认为,莒地人民的可贵精神是什么?

蒋学贡:我认为,莒地人民的可贵精神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践行大义。齐国公子姜小白、谭国国君谭三岱、齐国贵族高无咎、鲁国大夫姬庆父等显赫人物,都曾到莒国避难。莒国不避嫌疑,予以庇护,无偿提供食宿用品,给予安全护卫,确保他们安心隐居。

姜小白离开莒国回到齐国,迅速登上国君之位,称为齐桓公。他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毋忘在莒”,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莒国大臣柱厉叔留下“千古一士”的美名,如今莒县的“国士桥”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柱厉叔的事迹。

其次是崇文尚武。西周至春秋中前期,莒国处于上升时期。国君、大臣大都文武兼备,武能带兵上阵,文能出口成章。有了这样的君臣,莒国蒸蒸日上,成为“东夷之雄”。莒国吞灭向国,打垮杞国,攻灭鄫国,震动了周王朝。且于门之战,莒国国君犁比公带领人马与敌血战。《莒国演义》一书中,此类事例举不胜举。

第三是忠勇爱国。数百年来,莒国军民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为了抵御侵略,不惜流血牺牲,演绎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因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赘述。(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孟凡星 报道)


编辑:尹丽彩
编审 :王宗敏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