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通讯员 张炳强
D e a d s l o w ahead(微速前进)!
Stop engine!(停车)!
……
随着一声声航海专用“车钟令”不断下达,长达340米、吃水达21 . 5米的超大型散货船在港池中不断微调姿态,缓缓向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15号泊位靠拢。
10米、5米、1米……随着引航员下达最后一声指令,满载30万吨来自巴西淡水河谷矿石的“维纳斯”轮,稳稳地停靠泊位。
海面上,巨浪翻滚。瞄准时机,刘均昌背着沉重的引航设备包纵身一跃,爬上10多米高的舷梯。
这,便是引航员工作中的每一天,也是日照引航站引航员刘均昌深耕了近20年的岗位。
累计安全引领中外籍船舶5200余艘次,未发生任何等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服务对象满意度100%;先后获得“山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先进个人”和“日照市交通运输系统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从进入日照引航站成为一名引航员,到成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安全技术科科长、高级引航员,刘均昌用脚踏实地的作风为自己赢得了一系列荣誉。11月9日,由中国引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十佳引航员宣传报告会在湖北武汉举行,经过业内、船公司和代理等服务对象评选,刘均昌从全国40多家引航机构、2000多名持证引航员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全国十佳引航员”称号,为他光荣的功勋册上再添光彩。这项荣誉每5年在全国评选一次,获奖者都是全国引航业内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
海上情况瞬息万变,引航员的时间要以毫秒计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山东港口日照港从单一的货物装卸港迅速成长为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集装箱中转基地和“一带一路”综合枢纽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6位、世界沿海港口第8位,7个货种居全国首位。
引航是整个港口生产链条的第一环节,是港口发展的有力保障。从事引航工作以来,刘均昌凭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远洋船长到海港引航员的角色转换,逐步成长为引航站的业务骨干和科室负责人。工作中的他恪尽职守,作为引航技术和港航系统专家,他多次受邀参加日照港区规划调整、港口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安全咨询,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海上情况瞬息万变,引航员的时间要以毫秒计!”这是刘均昌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如今这项规矩也被他带入了队伍中,一直在传承。
多年来,刘均昌主持制定全站重点船舶、特殊船舶等引航技术研讨和船舶引领方案,组织参与多项重要引航任务。作为科室负责人,他坚持向管理要效率:对内打破班次限制,合理调配引航力量,深挖内部潜力;对外加强沟通协调,与相关业务单位密切配合,使引航生产组织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港航企业的需求。
日照海域港区众多,受潮汐影响明显,且存在多港区共用一条主航道现象,给引航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通航环境和各港区的实际情况,刘均昌大胆创新,以充分合理使用引航员、拖轮为抓手,以科学分配占用主航道时间为基础,通过精细计算乘潮时间,摸索出一套精准的引航方法。
多年来,由于每一次任务前都进行科学、安全、合理的计划,刘均昌没有耽误过一次引航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引航效率。因工作实绩突出,他连续多年考核获评优秀并记功,所带领的科室多次被评为引航站先进科室,科室成员先后获得“日照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日照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再突破,保障日照港成全国首个全球四大矿山现货落地港
他在浪高接近4米、风力8—9级的恶劣海况下,成功救助双锚丢失的船舶“金梅”轮,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
他成功引领“沙钢宏发”轮(船长292米、船宽45米、吃水17.14米)靠泊日照港西19号泊位,为该泊位启用以来首次靠泊开普型船舶;
他克服频繁向右偏荡、大风浪恶劣海况影响,经过近3个小时操作,成功拖引失控船“北仑7号”轮靠泊石臼港区南作业区5号泊位,避免了一次海上重大事故发生……
这些过往的成绩,都是刘均昌用恪尽职守和不断学习换来的。多年来,刘均昌在做好科室日常管理的同时,始终坚持在引航生产第一线。面对急难险重引航任务,他总是选择勇挑重担,成功组织处置多起船舶机械故障引起的险情,圆满完成了“梅花”“巴威”“黑格比”等多个台风影响日照海域期间的船舶疏港和抢险任务。
成绩是最有说服力的。多年来,刘均昌先后顺利完成实华原油码头油7号泊位、岚山港区南作业区11号泊位、岚桥港通5号泊位等深水泊位超大型船舶首靠任务。安全引领20余艘满载GUBAMAX型船舶靠泊石臼港区南15号泊位,实现了此类船舶常态化靠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日照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四大矿山现货落地港提供了坚强保障。
引航员“司机”既要有“C 照”,还要有“A 照”
进出日照港的货轮日益大型化、多用途化,对引航安全、引航员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刘均昌举例说:“如果把散货船比作家用小轿车的话,原来的引航员只要有‘C照’足够了,现在来船有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设备船,引航‘司机’不仅要有‘C照’,还要有‘B照’,甚至是‘A照’!”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多年来,刘均昌秉持敢于攻坚、敢为人先的态度,积极开展引航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先后参与制定《引航作业条件》《引航服务手册》《引航申请程序》《拖轮配备使用标准》《引航工作流程》等多项规章制度,修订完善《日照引航安全管理体系》,大幅提高了引航生产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牵头组织的“基于日照港岚山港区实华30万吨级原油码头现状的VLCC油轮引领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评中国引航科研创新十大新成果,为日照打造北方能源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刘均昌还积极参与“日照港通航效率示范工程”课题项目,使航道通航效率提升15%。撰写的《无动力船“水星海洋”靠泊日照港南港区15号泊位操纵方法及要点》,为大型无动力船舶拖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编写的《日照市商渔船安全航行指南》,有效避免了商渔船碰撞和误入养殖区的风险,确保了海域通航安全。对日照岚桥港引航能力提升进行攻关,靠泊吃水攻关至20.5米,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港航企业发展。
踏浪而行,时刻不忘“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职责
“为国引航,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坚持的工作准则。”从事引航工作近20年来,刘均昌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扎根引航工作一线,用不断突破自己作为诠释岗位职责的最好证明。
新冠疫情发生后,刘均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部委和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安排,先后参加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海上运输畅通。短时间内,他主持完成两处引航专班候工场所建设,积极参加海上疫情防控专班,共引领来自中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船舶400余艘次,成功处置、安全引领“南京快航”轮、“兴广11”轮等船舶5艘,实现了“零感染、零传播、零事故”目标,圆满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任务,有力保障了能源运输和物流链的高效运转,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引航生产“双胜利”。
“那段时间最苦的活就是登船啦!”刘均昌回忆说,除了两层胶皮手套,为了防滑同时方便抓牢楼梯,引航员还要再套上一层线手套。为了保证安全,防护鞋鞋底特意做了防滑处理,“每次脱下防护服,都感觉是蒸完了一场桑拿。”
不仅时刻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作为科室负责人和一名有着丰富引航经验的老师傅,刘均昌还时刻关心着年轻引航员的成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充分发挥出一名高级引航员的传、帮、带作用。作为安全技术科科长,他多次组织开展小型船舶靠离泊、引航典型案例等技术交流,提升年轻引航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所指导的12名年轻同志已取得相应适任证书,为日照引航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力量。
迎万船来仪,送舟行天下。2023年至今,日照引航站已安全完成引领各类船舶9985艘次,同比增加10.3%,提前1个月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其中,船长超过250米的超大型船舶3106艘次,同比增加5.6%。一个个沉甸甸的成绩,一次次精彩引航,其背后是日照引航站全体引航员的“负重前行”。
越是风急浪高,越需要把稳舵、定好向。正如刘均昌所说,“每一份坚守,都是因为热爱。”时序轮替,不负韶华,全市近60名引航员始终扎根在风口浪尖之上,时刻不忘“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的职责。他们用坚守为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海风的潮湿气息。刘均昌的手机又响了,他又将带上装备,再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