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居家过日子,“小修小补”少不了。但不知何时起,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难觅身影,“磨剪子、抢菜刀、配钥匙……”的吆喝声渐渐远去了。这些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补”如今身在何处?3月20日,记者探访了日照街头,“小修小补”的流动摊点已难觅见,有些退场转行了,有些搬进了附近的门面,有些拓展了新业务。于是,为了“小修小补”,人们不得不大费周章,四处寻找。
修补行业说不上高大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可缺少。“小修小补”就是一门手艺活,市场容量有限,经营额较低,也很难做大做强。但是,“小修小补”与大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不可或缺的消费需求。
胡师傅正在配钥匙
“小修小补”是一种就业选择
“小修小补”是百姓需求,从事“小修小补”也是一种就业选择。它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是城镇烟火也是民生。
在东港区济南路与兖州路交会处滕家村市场,有一个开了多年的缝补摊位。记者到的时候,高大姐正在修裤脚。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记者一下子想起来《生活秀》里端坐市场的女主角来双扬。高大姐一边修着裤脚,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来这个市场之前,高大姐在石臼市场有一家门店做衣服。这些年生活水平高了,顾客对衣服款式要求花样多,她就关了店来市场摆了这个缝补摊。因为有做衣服的功底,顾客来修裤脚的,改衣服肥瘦的,她都能应对自如。
前些年,修修补补的业务多,收费也不高,她的小摊顾客多。只要出摊,从早忙到晚。这些年,生活水平高了,修修补补的业务没有那些年好了,顾客渐渐少了。“这个活,以后年轻的也都不干了。累一天,挣百儿八十的。现在网上购物这么方便,穿坏了就扔了再买新的。”
正说着,一位在抖音直播带货的大姐拿了一条裤子来修改,“她手艺可真好,可惜不能挂在小黄车上卖。”
正在给顾客修裤脚的高大姐
配钥匙老摊主增卖智能锁
3月20日上午,记者走进新市区营子生活一区南沿街的胡师傅开锁门店时,胡师傅正在给女婿打电话,让他下午去给一家单位换新锁。“现在主业是卖锁修锁配钥匙,表很少修了,主要就是换换电池。”
胡师傅今年62岁,在营子街上“一统江湖”已经30多年了。1985年,胡师傅还是未婚小青年,带着从老家五莲学就的修表、配钥匙的手艺来到营子村出摊做生意,后来娶了营子村的闺女,安了家。说到这里,胡师傅用一句话给自己做了个总结:“手艺在身,怀揣金。”
再到后来,街上不让摆摊了,他们就收摊租下了这间门店,拓展了智能锁销售业务。十多年前,胡师傅取得了“特种行业备案证”,周边大部分单位都是胡师傅的客户,他多数时候是给这些单位上门服务门锁业务。
“这个活太迷(音)人了,从早到晚都得有人守着。”老伴在家看店,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配钥匙的手艺,一般小活她就干了。
如今,胡师傅的手艺有了传承人,女婿在新营小学幼儿园对面也开了一家门店,主要经营汽车钥匙和智能锁业务。爷俩都持有“特种行业备案证”,平时有些业务谁有时间谁接单。
近些年,店面经营成本在上涨,利润空间在不断被压缩,胡师傅也感觉有压力,“收贵了怕客源少了,收少了也确实赚不到什么钱,这是个矛盾。”
赵师傅正在修鞋
“小赵修鞋”依旧在干老本行
提起修鞋的赵师傅,家住东港区南王家村附近的居民,一定不陌生。一间不大的门面房,既是赵师傅的工作室,也是他们夫妻俩吃住的地方。店里地上墙架上摆着待处理和已处理的鞋子,满满当当。
2006年,从莒县来的赵纪民,把写着“小赵修鞋”的纸箱子摆在南王家村的南北街上,正式开始了他持续至今的营生——修鞋。此后的18年里,从路边摊到门面店,赵师傅凭着修鞋的手艺,不仅能养家糊口,还有余力帮一双儿女买车购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修鞋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档鞋越来越多,清洗的、保养的、改色的、扩帮的……为此,赵师傅多次趁淡季专门出去学习,修鞋保养技术日益娴熟。这些年,他已经不记得到底修补了多少只鞋子,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附近小区业主成了他们的常客,有些业主即使搬家了也还经常光顾他们的店,有的顾客开车二十多里专门来找他。
擦鞋、皮鞋换底、磨砂鞋打理上色、皮鞋修护补色、皮鞋放大缩小……赵师傅会的修鞋项目不少。“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时间长短来收费。”说话间,赵师傅拿起一双反绒面的女鞋向记者介绍道,因为顾客自己处理不当,需要重新修复鞋面的颜色,谈妥的价格是25元。干洗清洗护理上色等一套程序下来,得两天后才能取货。
这样的修复,在赵师傅这里算“大活”了。每天大约有几十名顾客上门,但是需要的“小修小补”更多一点,像脱胶补线。
胡师傅的店里,依然给修表留了一个空间
“小修小补”蕴含着“大民生”
“修鞋不是什么热门行业,但是的确能帮助市民,方便大家生活,看着不起眼,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但都是实际的问题啊。”赵师傅说,修鞋事虽小,也辛苦,但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小修小补”已不仅仅是修鞋、配钥匙。商务部因此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有观点认为,“小修小补”不仅是一种小生意,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
“让‘小修小补’回归,从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意义上说,就是让便民生活圈回归、让完整社区回归、让城市宜居性回归。”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项松林说。
那么,如何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呢?项松林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主要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围绕便利化,做好规划服务;围绕规范化,做好精细化服务;围绕丰富化,做好保障服务;围绕优质化,做好迭代升级服务。
不难看出,“小修小补”蕴含着“大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日常便利服务的需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
新修的鞋跟上机器打磨
短评:是烟火气,更是民生
这才是人间烟火气,不光要有修鞋的、配钥匙的、修裤脚的,还得有修自行车的、爆爆米花的、修雨伞的、磨剪子抢菜刀的……
对于许多摊主、店家来说,他们的坚守,除了靠手艺来养家糊口,更有着一种留恋,舍不得熟悉的生活、掌握的手艺,以及维系了几十年的老顾客、老朋友。
对于老年人来说,能有个便利的修补摊点,还是很需要的。不像年轻人,老年人即便是东西坏了也不会轻易淘汰,而是抱着还能修的心态留存着。能修能补,就是解决了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问题。
让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回归,对老年群体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抚慰。对于有怀旧情结、勤俭持家的中青年来说,则是一种接地气、烟火气的生活导向。
这样的“小修小补”,是一种城市生活记忆,具有一种超越实用之上的城市温度,温暖着居民的心灵。
当然,无论此类小店和行当的多与少,都需要做到规范有序发展,才能长久。商务部发言人也特别圈出了“规范有序”一词。题目出了,剩下如何做文章,就看各个城市了。(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