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史料记载,且于城是春秋时莒国北部一座重要城邑。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西晋杜预注曰:“且于,莒邑”,没有说明且于的具体位置。又据杜预所注,“且于,莒邑”,“蒲侯氏,近莒之邑”。可见,且于为距莒城较远的一座城,且于城与莒城之间,还有一座蒲侯氏城。
公元前550年秋天,齐国先后攻打卫、晋两国。齐庄公从晋国获胜回国,没有进入齐都临淄,转而袭击莒国且于城。由于守城之师奋力抵抗,齐国没有攻下且于城。第二天,齐军集中到莒地寿舒休息。到了夜晚,齐庄公命大夫杞梁、华还率军,沿着且于城外狭道,继续向莒城郊外逼近,与莒子①所率大军在蒲侯氏城相遇。莒子以重礼要齐军不要死战,齐军将领杞梁、华还不肯,双方随即展开攻击。莒子亲自击鼓助威,莒国将士英勇杀敌。齐将华还被杀,杞梁被俘而死。由于齐国实力强大,莒国不愿得罪齐国,故莒国虽然获胜,仍提出与齐国讲和。
当时,齐国军队偷袭莒国,行军路线自北方而来,且于城系齐军攻莒的第一座城。因此,且于城定位于莒国最北部地区。据民国《重修莒志》载,且于城“在莒县西北六十七里”。今莒县碁山镇西杨家庄村西,有一座古城遗址。遗址东西约33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约9.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属于周代遗存。地表随处可见周代绳纹陶片、砖瓦等。据传,此地即为周代“且于城”遗址。1970年,遗址区曾出土铜簇、铜剑、五铢钱范等文物,说明这里在两周时曾是军事重地,并且发生过重大战役,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且于之役相符。
该遗址北靠猪龙河,南傍御带河,此二河是沭河支流,遗址东去二三里即为沭河。这里三面环水,中间高四周低,在仅凭刀箭之利、武夫之勇的春秋时代,确属一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遗址西有一条狭窄的低洼带,被当地村民称为“古路沟”。据说,这是一条古代的路。这与《左传》所载“且于之隧”相符。“且于之隧为在且于之狭路,隘道”。
蒲侯氏城具体位置在哪里?前文提到杜预注《左传》曰:“蒲侯氏,近莒之邑。”今莒县果庄乡茶城村前有一古城遗址。相关史料显示,茶城系春秋时期一座古城。据嘉庆版《莒州志》载:“土城(茶城),高五七尺,南北两门,四围方正,城内平坦,基地约五七十亩。”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该古城呈正方形,占地约为240亩。除东南角、西北角的“城墙”“点将台”“烽火台”,以及断断续续的城壕外,其余全部被辟为农田。
1980年以前,该遗址东南角、西南角处,尚有长25米、高5米和长30米、高6米的残垣,周围出土一些东周时的陶豆和残片。据考古专家判断,从此地与莒城和且于城前后方位,以及这场战争的攻击路线分析,将其确定为莒国蒲侯氏城遗址较为合理。另有专家认为,从音韵学角度分析,蒲侯氏的“蒲”与茶城的“茶”,在先秦时期的读音是相近的。可以这样推断,现在的地名“茶城”,即春秋时“蒲侯氏”城的省称。
茶城故址曾有文物出土。相传,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捻军进攻,地方势力将故城加以修筑,曾掘出石碣一块,其内容系明永乐年间,地方文人对茶城的考证。据当地老人介绍,他们的启蒙老师悟禅②曾谈及石碣,其上载有茶城系春秋古城,系杞梁攻莒之地,也是乐毅伐齐歇马地等内容。清朝末年,此石碣尚存于二贤祠,辛亥革命后被窃。近几年来,村民在整理农田时,挖出许多古陶片和古马车的轮瓦铁、马掌、陶豆等。
① 莒子,即莒国国王犁比公,前577年即位,前542年被其子弑杀。
② 悟禅,俗姓王,名明俊,悟禅乃其道号,又号明佛、道岸侍者,崂山著名道士、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