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北京奥运会前夕重读百年奥运史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08-08-06 07:43:00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刘铮

北京奥运会还没有开幕,国人已遭遇一连串“不太习惯”的事:先有空气质量被质疑,然后韩国SBS电视台泄露开幕式彩排视频,接着一些西方记者再度炒作“人权和自由”问题……在大戏开演前的序幕里,人们已经体验了奥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体育代表团“压力”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事实上,不仅是运动员,在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的存在。关键是,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来迎接考验?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成熟的“大国胸怀”的重要性:既然开放,就要坦然自信地面对世界,少一些紧张和激愤,多一些理解和宽容。鉴史可以知今。在点燃激情的前夜,重温百年奥运史,也许可以为人们进一步放平心态带来些启示。

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每一届奥运会,举办方都力求完美。人们最期待听到的评价,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在闭幕致辞中说“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而事实上,从来没有一次“完美”的奥运会。

且不说早期存在明显缺陷的届次,就是最近30多年来日渐成熟的历届奥运会也无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给举办方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蒙上了阴影。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是报名运动员首次突破万人的奥运会。然而,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恐怖分子杀害,给这届奥运会留下了沉痛的回忆。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发生了主火炬在闭幕前被大雨浇灭的意外,还出现了超过10亿美元的亏空。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因苏联入侵阿富汗遭遇60多个国家抵制,被称为“一次残缺的奥运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虽开创商业运作的先河,却遭苏联等国的抵制。

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美苏两大阵营终于实现了“团圆”,比赛期间却出现了韩国教练员殴打裁判的丑闻。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赛前接连发生大火,安检程序过于繁琐受到抱怨。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本是奥运百年盛典,奥林匹克公园爆炸案却给人们心头再度蒙上阴影。

2000年悉尼奥运会终于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评价,然而场馆内累计发生的大小事件至少有四五百次,尼日利亚短跑名将遭遇车祸死亡。

2004年雅典奥运会被称为“一届令人难忘的梦幻般的奥运会”,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开幕当晚,雅典奥组委主席在自家别墅举办庆功宴,引发大火。男子双人跳水决赛中,一名服装怪异的男子突然出现在跳板上,站了一分钟后翻转着跳入水中,引发了现场混乱。

举办奥运会,没有完美,只能努力做到更美。对于百年圆梦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政府和民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激情之下还是应当保持理性。北京奥运会的目标最终设定为“有特色、高水平”,而不是以前曾经提过的“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这是基于对奥运百年史的恰当把握。

热情和真诚是我们最大的自信和优势

中国第一个接到奥运会邀请书的是清朝光绪皇帝,清政府不知奥运为何物,失之交臂。然而细查历史,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首届现代奥运会,不仅远在东方的中国人不理解,就连希腊政府都没有那么全力支持。

当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费尽口舌说服了喜爱体育运动的希腊王储,奥运会才得以举办,而希腊首相特里库皮斯则因此辞职。即使这样,首届奥运会也只有13个国家311名运动员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二届奥运会成了万国博览会的“附件”,跳远运动员甚至不得不自己动手挖坑运沙建临时赛场……

奥林匹克精神代表着人类的美好理想,但世界对奥运会的认同过程远非一帆风顺。直到197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民投票还以压倒优势通过了一项不准动用公共资金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宪章修正案。

在这一背景下,13亿中国人民对奥运会表现出的明显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举办城市所在国的热情和真诚本身,就是奥运史上的一大奇迹。国际奥委会主持的独立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举办奥运会的支持率为96%,竟然高于北京奥申委自己调查的比例,这在奥运会申办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可否认,中国人民的奥运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饱受磨难的经历和民族复兴梦想,但奥运会终究只是一场体育比赛。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难得机会,但并非唯一机会;即使中国金牌数量超过美国,也并不表明我们已经坐稳世界“老大”的位置。

事实上,以平常心看待金牌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可以相信,这次即使刘翔未夺冠、中国女排不能卫冕,也不会再引发类似当年“兵败汉城”的舆论压力。而这种心态应当推广到人们看待北京奥运会的总体态度上去。

多年以后再回头来看,北京奥运会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无形的:它使亿万国人得以近距离观察体会现代世界的理念、行为,也使世界有机会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而热情和真诚正是取得这一收获的关键前提:发现好的东西,马上吸收;自己出现失误,立即改正;假如发生意外,坦然处置。

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走过30年改革开放之路、历经多次重大事件洗礼的中国人民,理当有这样的自信。

放下包袱坚持行动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之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他的一生就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历史。

严格地说,顾拜旦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复兴奥运会的人。在他之前,德国体育教育家古茨·姆茨、考古学家库提乌斯,曾先后提出此议。但他们仅仅局限于设想,而真正将设想付诸实践的,唯有顾拜旦。

顾拜旦一生主要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倡议并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发展。翻阅他早期的文章和演说,经常可以看到“坎坷”“莫名其妙的匿名攻击”“冷嘲热讽”“重重陷阱和阻碍”之类的字眼,足见他为这项事业付出的艰辛。

认准一件事,便身体力行,心无旁骛,排除万难,为其奋斗终生——顾拜旦的行动本身就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进取精神。

从最初的有些混乱、不被广泛认可,到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现代奥林匹克也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因世界大战停办,曾经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也曾遭遇多次政治抵制,然而,奥林匹克在种种困境中坚持下来,发展壮大。

人们常把奥林匹克称为“梦想”,而梦想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变为现实。北京奥运会七年辛苦筹备,是由于周密细致而坚持不懈的行动,才取得了今天的丰硕成果。“鸟巢”“水立方”一梁一柱地盖了起来,总长200公里城市客运轨道线路一分一米地修了起来,千头万绪的安保体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建了起来,空气质量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

在奥运会即将举行之际,我们仍需要强调这种行动精神。关于中国人的奥运情结,永远有讨论不完的话题,而严格遵守奥运规则、细致耐心地接待世界友人、在各个层面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出力……这一切最需要的是一以贯之的行动。

北京进入“奥运时间”以来,记者在许多参与者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贵精神。

步盈颉,北京交通大学大二学生,他的工作是在媒体村至主新闻中心的班车上作引导员。尽管竞赛场馆近在咫尺,但这个热爱体育的高个子男生在奥运会期间可能无暇观看一场完整的比赛直播。他对这份单调的工作并不抱怨,他给记者发来短信说:“现在累点算个啥?若干年后,忆及这段经历,我会怀念,会流泪,会感动,因为我把汗水洒向了首都的奥运,洒向了我激情燃烧的日子。”

这样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遍布奥运场馆内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这些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放下包袱,选择了负责的行动,这足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新华社北京8月5日奥运专电)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