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农发集团循环农业蛋鸡养殖基地,48道安全标准构筑起鸡蛋生产的科技防线。在这里,“智慧蛋鸡公寓”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殖的认知。
在恒温系统的精准控制下,刚刚产下的鸡蛋通过传送带完成了清洗、杀菌、裂纹检测等工序,最后喷印着包含生产日期、鸡舍编号等信息的“身份证”进入市场。“我们实现了从鸡舍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产品通过国际可生食认证,年销售额突破5000余万元”。项目负责人毕辛彬介绍。
这是日照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缩影。按照“稳生猪、提家禽、增牛羊、兴奶业、促特色”的发展思路,日照统筹规划各类畜禽生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构建起了一套智慧畜牧产业体系:
——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2021—2024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年均增长2.3%,2024年达到53.4万吨,其中近半数销往外地市场。特色畜牧异军突起,1.2万吨蜂蜜加工量、130万只鸽、335万只兔的养殖规模分列全省第一、二、三位;
——禽畜种业创新实现突破。2022年、2024年我市自主培育的“东禽1号”麻鸡配套系、“蓝思猪”配套系分别通过国家现场验收并发证,分别为当年全省畜牧业唯一通过国家认证的畜禽新品种,实现日照畜禽种业创新零的突破;
——生态养殖全面升级。2021—2024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养殖污染整市全域集中整治行动、巩固提升行动、治理“回头看”行动、省级环保督察迎查等,全市3.48万养殖场户得到规范提升,全市规模场和专业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均达到100%,日照粪污利用经验做法全国推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日照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日照还将视角从田间地头转向江河湖海,从“浅蓝”走向“深蓝”。近年来,日照深入落实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战略,推动海水养殖业取得新突破。
在位于东港区涛雒镇的山东瑞欣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一场“蓝色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占地110亩的产业园区,印证着日照海洋渔业的澎湃动能。这个两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目前已成为全市重点的海马养殖基地。
“我们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为海马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公司负责人张文清表示,这种创新模式使海马成活率从30%提升至80%,生长周期缩短30%。
瑞欣源的海马养殖项目不仅推动了当地海洋渔业的发展,还为“蓝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成果不仅是渔业科技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日照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战略的有力见证。
向深远海要效益,靠科技提质量,当前,日照海洋渔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产业布局科学重构。积极探索发展海洋牧场综合体,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新建成现代渔业园区3家以上。新建桁架式养殖网箱2个,新开工苗种及驯化基地3个;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大力推进海马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谋划海马繁育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年产干海马15吨以上;建设北方海洋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对虾苗种年繁育能力达到3000亿尾以上;
——养殖模式智慧升级。在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东星斑在24℃恒温环境中悠然游动,全封闭循环系统实现节水30倍、单产提升3倍。据项目负责人赵奎峰介绍,“通过360度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系统,园区2023年产出石斑鱼25万公斤,产品直供京沪高端市场”。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政策与科技的双重赋能。近年来,日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全链发展,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实现了畜牧业与海洋渔业的双轮驱动发展。
2021-2024年,全市畜牧一产产值分别达到106.34、122.47、127.07、133.99亿元,年均增长6.5%。渔业产值同比增长4.7%,走出了一条具有沿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路。“2025年,全市畜牧兽医工作要以 “项目提升年”为牵引,着力稳产能、防疫病、保安全、促转型,持续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日照市兽医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寒冰说。
面朝大海,向新而行。这片陆海交会的热土上,日照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畜牧渔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向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