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说日照
我要投稿

小莲村:带刺玫瑰花更娇

发布时间:2016-02-15 10:03:29

  记者 刘祥彩
  提起玫瑰花的供给,不得不提到日照街道小莲村。当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
  从2000年开始,该村开始建大棚种植玫瑰花。村支部委员牟晋强说,当时日照市场上的玫瑰花大都从南方尤其是昆明进货,抓住这一市场需求,村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到南方考察学习后,开始建大棚试验种植。一 开始,村民不太接受,村委会便建起大棚,租给村民种植。市场需求自然会带来效益,当时一个占地一亩多的大棚一年能挣5万多元,村民看着种玫瑰能挣钱,便纷纷自发投入了种植。
  小莲村迅速崛起的50多个玫瑰种植大棚,打破了日照玫瑰花大都依赖南方的格局。在牟晋强的带领下,我们随机走访了几个玫瑰花种植户。
单纯种植易受市场波动
  在村头一处占地一亩多的花棚里,种着红色的玫瑰花,成熟的花儿早已被剪掉卖出。潘姓女主人说,家里有两个棚,全部种着玫瑰,品种都是卡罗拉,已有八年多了。
  玫瑰花好管理,劳动强度并不大。潘大姐说,主要控制好温度,平时注意施肥、打药,防治红蜘蛛、白粉病等花病。行情不好的时候,潘大姐会让丈夫外出打工,自己一人照料两个大棚。
  今年由于气温低,玫瑰花都没长起来,产量很低,潘大姐说,一年的销售主要在情人节、七夕节。“一束最好的40元,最近一个月,两个棚才卖出了一万多元,能保本就不错了。”
  一束玫瑰花有20支,潘大姐说,前年行情好的时候,一束能卖120块钱。
  玫瑰花用途有局限,潘大姐说,大棚栽培只能挑用得最多的红色卡罗拉。用量多的康乃馨、百合等,因为对温度要求很高,本地基本不种。
  玫瑰带刺,照料起来扎人。潘大姐伸出双手,指头上还留着密密麻麻被扎的针眼。
  潘大姐说,今年节前昆明那边存了一批玫瑰花,节后大批投入市场,导致玫瑰花价格降低;2017年情人节是正月十八,准备时间充足,估计行情会好些。虽然潘大姐从来没有过过情人节,但她和丈夫特别关注这类浪漫的节日,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花市。
产销一体的经营新模式
  上午10点26分,我们随机又走进了一个花棚。
  花棚一角的一间矮房内,在堆满了被剪下的玫瑰花前,女主人许女士正在吃煎饼。这是早饭,她说,全家人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着包装、送货,一直没空吃饭。
  从2005年起,许女士家里盖起了三个玫瑰花种植大棚,一个棚占地一亩半,全部种植玫瑰花,品种是红色的卡罗拉。“只要天气好,多注意施肥打药防虫,就没问题。”许女士说,玫瑰花对气温要求高,对管理的技术要求不高,自己和丈夫基本都能掌握,比种粮食简单得多,收入也更多。“一个棚一年平均收入三四万块钱”。
  正说着话,女儿牟晓艳从外面送花回来了,手里还抱着一堆包装盒,“又批发了一些包装,上午的订单全满了”,话没说完,订花的电话又响了。
  利用接电话的间隙,牟晓艳告诉我们,她卖花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所用的玫瑰花都是从自家花棚直接剪下来的,其他百合、黄英等花儿本地没有种植,就从市场批发。
  有了原材料,再加上插花手艺,牟晓艳说,昨晚在微信上接订单忙活到两点多,一夜没睡,粗略统计了收入有7700多元,加上当天新订单,一个情人节估摸收入有一万多块钱。
  虽然今年行情不好,但产销一体的经营新模式并没有影响许女士一家的收入。正在嚼煎饼的母亲许女士说,女儿在银行上班,空闲时间用微信在网上卖花,“家里只有她会插花,情人节她卖花赚的比我们卖的都多”。
  在东港区三庄镇范家楼村的鸿卉家庭农场,十多个花棚里全部种着“扶郎”花。“扶郎”花因多被用来装饰结婚用车取“托扶新郎”之意而命名。据农场负责人范文峰介绍,这种花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自己曾专程去昆明学习技术。以前也种过玫瑰,但玫瑰带刺,工人一般不愿意干,所以后来就撤了,全部换成种“扶郎”。
  记者了解到,花农们种出的花儿除了本地零用,有些也批发到外地。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