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从村集体试种到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芦笋生产基地,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小店镇不仅被誉为“中国绿芦笋之乡”,还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认证,小小的绿芦笋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日前,小店镇进贤果蔬专业合作社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排排嫩绿的芦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采收着达标的芦笋。这些品质上乘的绿芦笋在国内市场十分畅销,加工后更远销日本、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绿芦笋是个宝,浑身都是金疙瘩。”小店镇芦笋产业负责人高子善自豪地说,“它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叶酸、黄酮等多种营养成分,硒含量尤为突出,是当之无愧的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
自上世纪80年代引种以来,小店镇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为绿芦笋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这里生长的绿芦笋,粗细均匀、包头紧实、颜色嫩绿,凭借着卓越的品质,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小店镇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创新的模式。小店镇积极探索创新模式,通过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规模化绿芦笋生产基地建设。如今,这些基地年带动农村劳动力1.5万余人,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润泰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农场目前已发展绿芦笋种植农户389户,年产量五六百吨,产品全部加工出口。“我们实行按斤计价,一市斤一毛五,员工日均收入可达二三百元。”农场负责人潘月农表示,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让大家看到了绿芦笋产业的广阔前景。
在经济效益方面,绿芦笋同样表现亮眼。“春笋价格一般在七到十元一斤,一亩地能产一千斤,仅春笋一季就能收入七八千元。加上夏笋,亩均年收益可达1万元至1.5万元。”高子善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可观的收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绿芦笋种植。
为了充分挖掘绿芦笋的价值,小店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初加工车间,刚从地里采收的绿芦笋,要经过毛料切割、清洗、焯烫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然后进入深加工车间进行后续生产。如今,小店镇已衍生出低温储藏、烘干、深加工等多个产业,其中速冻绿芦笋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绿色名片”。此外,针对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当地还开发出芦笋茶、芦笋干、芦笋面条等特色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捧。
“未来将在绿芦笋反季节生产、保鲜、加工、储存等环节上下功夫。”高子善表示,将通过新建大棚、保鲜库、低温储存库和芦笋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推动绿芦笋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从一片试验田到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从单一的种植到多元化的产业发展,40年的时间,小店镇用小小的绿芦笋托起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梦,更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日照报业通讯员 管仁婷 王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