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在东港区秦楼街道山东体育学院东门威海路,沿街66家商铺与3000余名学生交织出的烟火气,曾是一道令人头疼的“治理难题”。中午和傍晚时分,流动摊贩抢占道路、车辆行人寸步难行、垃圾随意丢弃的场景,让这条街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以往,秦楼街道整合执法、志愿者轮流蹲守,效果甚微,沿街商铺群起拨打12345政务热线,月均投诉量达50余件,但因缺乏有效治理手段,一直处于围追堵截状态,屡被诟病,被列为街道“治理难点”。如今,这里却实现了从“无序混乱”到“共治有序”的华丽转身,秦楼街道以党建引领破题,探索出一条“门前五包+商户自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面对流动摊贩屡禁不止、商铺与居民矛盾尖锐的困局,秦楼街道意识到:单靠职能部门“单打独斗”,难以打破“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今年2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吐槽大会”拉开治理序幕。沿街商户代表一口气抛出流动摊贩占道、僵尸车挡路、环境卫生差等12类问题,山东路社区社区党总支现场建立议事群,将矛盾摊开说、对策共同议。线上议事、线下协商的双向通道,让商户们感受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的尊重,也为后续治理凝聚了共识。
要让商户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参与”,关键在赋能。社区党总支成立“治理微课堂”,邀请行政执法人员解读《日照市城市管理办法》和“门前五包”政策,让商户明晰权责;联合市场监管、高校、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起一支“社区工作者+城市服务队+商铺志愿者+党员+大学生”的巡查队伍,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更具创新的是“商铺文明积分榜”制度——每月评选“最美店铺”,积分挂钩“门前五包”落实、诚信经营等指标,流动红旗和年底表彰的激励下,商户参与率从20%飙升至85%,自发整改占道经营、僵尸车等问题25处。
4月,治理迈入“深水区”。由商户推选7名代表组成的“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商户公约》明确垃圾分类、“门前五包”等细则,66家商铺每家出一名志愿者,统一身着“红马甲”轮班巡查。短短四天,盘踞街边多年的18处流动摊贩消失无踪;四个月内,清理3台僵尸车、拆除2处临时建筑,市容市貌类投诉量断崖式下降。商户王女士感慨:“从前总抱怨管得严,现在自己参与进来才明白,好环境是大家的‘金字招牌’!”
一条街的蜕变,映射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秦楼街道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用“吐槽大会”找准痛点,以“积分制”激发内力,依托“自治委员会”构建长效机制,让政府“独角戏”变为社会“大合唱”。正如秦楼街道党工委负责人所言:“治理不是‘一刀切’,而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文明与烟火气共生共荣。”
眼下,秦楼街道正将这一模式向更多街区推广。从“山东路经验”到全域治理升级,从“运动式整治”到可持续发展,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之路越走越宽。当商户从“局外人”变身“当家人”,当“政府管”转向“共同治”,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这场由“乱”到“治”的变革,不仅擦亮了城市文明的底色,更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写下充满温度的注脚。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郑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