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杨绛先生一语道出了众人对陪伴的需求。如今,找“搭子”已经成为了年轻一族间的寻常事,在供需关系的影响下,陪伴服务应运而生,陪伴经济这一新兴业态也在悄然催生。从陪爬,到陪诊、陪聊等服务遍地开花,陪伴经济正呈现出愈发火热的发展态势。
陪伴经济为何如此火爆?一方面,独居群体的扩大与老龄化加剧的社会现状催生了陪诊等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成为潮流,他们愿意花钱买情绪价值,也推动了陪玩等情感型服务的增长。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对供需对接的助力,也推动了陪伴经济成为就业与消费的新赛道。
虽然陪伴经济广受追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服务规范,交易多靠口头约定,纠纷频发;资质审核缺位,从业者水平不一,暗藏安全隐患;法律监管滞后,灰色交易时有发生。新业态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但想要推动新业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功夫还应该下在实处。
“三板斧”筑牢陪伴监管防护墙。面对新兴业态的出现,相关部门应积极深入了解行业内容,尽早填补监管空白,做到心中有数。构建“法律+标准+认证”的三级体系迫在眉睫。在法律层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将陪伴服务纳入“新型服务合同”的范畴,明确平台的连带责任,解决责任认定难、维权难的问题。在标准制定方面,可参考上海市试行的《陪诊服务规范》,根据不同的服务场景进行细分,如,陪诊师需具备急救证书,陪游人员应通过旅游地理知识考核等。在认证机制方面,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开发“陪伴经济从业资格认证系统”,对情感陪伴类服务实施心理评估准入,以此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规范行业发展。
新技术清扫陪伴经济“绊脚石”。数字技术可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区块链存证能固化服务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可多借鉴其他地市的成功经验,例如:成都某陪诊平台使用穿戴设备记录服务轨迹,纠纷调解效率提升60%;腾讯云为陪聊平台提供的语义识别系统,使涉黄信息拦截率达98%。此外,还可以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对消费频次、支付金额等数据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有效防范情感诈骗。同时,可以推广电子合同范本和创新保险产品,如推出“陪伴服务责任险”等配套措施,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陪伴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组合拳激活陪伴经济“新蓝海”。引导陪伴经济向专业化、纵深化发展是关键。在职业教育方面,可借鉴日本“介护陪诊士”培养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旅游陪伴实务”课程,涵盖急救知识、跨文化沟通等12项技能。在产业链延伸上,可以创新“陪伴+”模式,如,将陪诊与健康管理结合,提供术后康复陪伴套餐,客单价提升300%。此外,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同样不可或缺,可以设立“城市陪伴驿站”,整合社区资源形成服务网络,如杭州市在医院、景区设立的58个标准化服务点,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诉量下降35%。
从泰山之巅的陪爬师到医院的陪诊员,“陪伴经济”正在重塑现代社会的连接方式。它既是孤独时代的解药,也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唯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头,在监管上持续发力,才能让这份“陪伴”更加真诚、更加长情。(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