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感知日照丨“零添加”的文字游戏终于迎来了“终章”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4-06 08:55:18

前段时间,厨房里的一瓶酱油,意外地频繁登上热搜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事件的起因是一份由《消费者报道》发布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里,12款检出致癌物镉,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也赫然在列,镉含量0.0110mg/kg。

image.png

这消息一传出,舆论瞬间炸锅。一直以来信赖“零添加”概念,把千禾酱油放心摆上餐桌的消费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零添加”背后,竟藏着致癌物。更让人不满的是千禾在宣传上的“文字游戏”,瓶身醒目的“千禾0”商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零添加”,这种模糊不清、具有误导性的宣传方式,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被狠狠“忽悠”了。

“零”的幻觉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消费者的警惕心也越来越强。不少人开始对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避之不及,转而追求所谓的“健康食品”。于是“零添加”的标签铺天盖地地涌入市场,成为众多食品企业吸引消费者的营销利器。

image.png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食物作为一种有机物质,在自然界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以及自身物质的自然变化影响,很容易腐烂变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复杂的食品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流程中,为了保证食品的品质、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等,或多或少都会含有添加剂。

让食品安全回归安全认知

近年来,消费者针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一直存在。一方面,由于缺乏对食品添加剂功能、分类及安全标准的全面认知,消费者往往只看到食品添加剂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忽视了食品添加剂在防腐、保鲜、改善口感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在判断食品安全性时,过于简单地将食品添加剂与有害直接挂钩,忽视剂量等因素,错误地认为“零添加”就等同于安全。与此同时,食品行业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食品添加剂的形象,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

image.png

实际上,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只要用量合规,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太大损害,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添加剂,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添加剂。

故弄玄虚的“零添加”终于迎来“大结局”

“零添加”罗生门事件让千禾味业股价四连崩,单日蒸发5亿市值,给整个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在食品安全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有没有、有什么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不应该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以人为本,将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以诚信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那些标注清晰、数据透明的产品,以及敢于向公众开放工厂大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企业,更值得消费者信赖。它们通过透明的生产过程和详细的产品信息披露,展示出对自身产品品质的高度自信。而那些一味靠“抖机灵”、搞“认知差”进行虚假宣传的企业,只会透支市场信任,最终被消费者抛弃。

image.png

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活得健康”,需要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性的认知,而不是被某个标签牵着鼻子走。行业协会应加大科普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线上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多元形式,为消费者详细解读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作用及安全标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640 (1).png

值得欢呼的是,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举措意味着这些真真假假、故弄玄虚的“零添加”都迎来了“大结局”,希望类似的“零添加”不再换个名头重出江湖,食品市场才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图片源自网络)(簟秋)

编辑:王晓菡
编审 :孙立梅
责编: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