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位市民发帖称,在观看《哪吒2》后网购了一只土拨鼠,但买回来后发现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土拨鼠眼皮、鼻子均有伤口,毛发中还带有蜱虫,健康状况堪忧。
在追求个性化与新奇体验的当下,“异宠” 成为了一些人生活中的新宠。从蜥蜴、蛇,到蜜袋鼯、狐狸,再到食虫植物、巨骨舌鱼、鳄雀鳝,甚至羊驼、水豚,宠物市场里的“异宠”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各类异宠体验馆、主题馆纷纷涌现,进一步推动了异宠热潮。
不可否认,异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拓宽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然而,这股看似时尚的风潮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它们养殖成本高、难度大,还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异宠市场火热,可能会助长盗猎,导致野生动物遭滥捕;一旦异宠弃养或逃脱,危害极大,如鳄雀鳝进入户外水体,会捕食本土水生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
如何在尊重民众养宠自由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
宠物爱好者需“把好度”。养宠虽是个人权益,但需依法而行。没有需求就没有非法贩卖,每一位养宠者都应树立起对自己、对生命、对社会的责任感,做到依法养宠。在决定饲养异宠前,不妨先进行自我审视:卖家售卖渠道是否合法正规?自己是否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与耐心照顾?切不可盲目跟风,要充分考量宠物习性与自身条件,避免因猎奇、跟风心态盲目购买饲养“异宠”,更不能随意弃养放生,以免承担难以承受的法律责任。若不确定购买的野生动物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可通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微信小程序版本仔细甄别。
网购渠道要“守好门”。如今,宠物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别,电商成为活体动物买卖的重要平台。对于不合规、处于灰色地带的交易,必须加强管控治理。平台企业应切实履行审查管理职责,警惕活体动物买卖行为,严查来路不明的商品及违法售卖外来物种的商家,完善相关审核流程与惩戒机制。快递物流企业也应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运用CT智能审图等科技手段,采用专业打包方式与运输设备。一旦发现疑似不明外来物种和野生动物,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依法处理,绝不能沦为异宠非法贩卖的“帮凶”。
有关部门要“尽好责”。近年来,我国宠物市场需求旺盛,相关法律规定陆续出台。但层出不穷的异宠争议事件表明,有关部门仍需进一步完善管理细则和规范,从源头上加强对异宠市场的监管。在承认和保护“异宠”市场客观需求的基础上,设立“黑白名单”制度,及时更新可交易饲养的动植物名单,给消费者的猎奇心理降温,避免冲动消费后陷入困境。同时,应借助各种传播渠道,向大众普及养宠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养宠观念,让“生灵无辜,莫让喜爱变伤害” 的理念深入人心。
异宠的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人类强加给动物的种种美好滤镜,最终可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饲养者、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监管部门都应积极行动,从各自角度完善行业规范,维护生物安全,尊重动物生活习性,这才是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正确路径。(叶韵)(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