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消费者在成都的霸王茶姬某店点了饮品,认为其“不好喝”给了差评,孰料,该店员工第二天没有提前和他联系,就找上门送上一杯饮品和“徽章”,让他删掉差评。
不知从何时起,随着市场环境的净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消费者想要给商家一个差评,变得越来越难了。当然,除却发自肺腑的“满意”“666”之外,还有来自商家“亲,麻烦给个好评”的请求。
众所周知,客户评价影响着新用户的产品选择,决定着商家的流量、排序和推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好评,相应地就会有差评。特别是商品自身存在质量、设计、服务等方面的缺陷,给客户造成不愉快的购物体验时,“差评”就不是红包返现或者小礼物能阻挡的了。
面对差评,现实中的不少商家都会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删之而后快,通过好评返现、送优惠券、免单等手段诱导用户给予好评。正是因为商家如此畏惧差评,所以也滋生了一些不法分子化身“职业差评师”,通过故意给商家“泼脏水”来获取好处,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使消费者无法客观做出选择。
事实上,任何商品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人人喜欢。评价是消费者的权利,好评、差评可能是对于质量、性能、服务的评价,也可能源于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或者情绪使然。因此,商家没有必要追求“零差评”,有经验的网购者也不会因为商品有个别差评便一票否定,也不会因为清一色的好评盲目下单。
新华社发 王鹏作
于商家而言,视差评为动力还是阻力,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是迁怒消费者,考验着经营智慧。其实,换个方向来看,每一个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差评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改进方向。虚心接受差评,痛定思痛,远比刷来的虚假好评更有意义。
比如,福建安溪的吴先生,开网店卖起家乡的藤铁工艺家具。因为一位客户的“差评”和改进意见,吴先生倒贴1000多元,用半个多月时间对马赛克桌椅进行改动,一下子成为了爆款商品。不久前,有顾客反映胖东来擀面皮摊位有食品安全隐患,胖东来核实情况后赔偿893万,让其在网上又一次赚足了好感。
因此,笔者觉得,最好的商品评价应该是:差评不“消失”,好评不“诱导”。要想激浊扬清,需要有关部门及平台约束商家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差评”进行隐藏、消失;如果商家有违规违法,则要给予严厉惩罚。同时,也要对网络上存在的“职业差评师”给予严惩,铲除恶意差评的滋生土壤,不给其肆意妄为的空间。
作为消费者,则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小恩小惠蒙了心智,作出违心的评价。要知道,如果真实的声音被人为筛选、强行压制,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环境,最终受伤的还是消费者。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时候给出“差评”会受到一定的压力,职能部门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维护“差评自由”,既是对消费者权利的尊重,也是对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护,更是网络经济的信用基础。让消费者的每一个评分都回归初心,消费环境才能更友好,消费体验才能更顺畅,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