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我要投稿

感知日照丨传承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添色增味”

来源:东行记事 发布时间:2024-05-25 09:26:28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农历四月初八,是传统的“屋楼崮山会”逢会的日子,莒县当地人称“神集”。恰逢初夏好时节,赶山、玩乐、尝鲜,开启诗与远方的初夏之旅,不仅让人们感知日照乡村之美,也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之乐,以及先民祖辈的古老智慧与诗意生活。

乡村是农民栖身聚居的家园,是城市人“回望乡愁”的心灵归处。乡村振兴,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课题。显然,这其中既要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也包含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风绪余韵。

守正 · 传承

乡村,是乡土气息的根基所在,也是乡土文化的孕育之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浓浓的乡愁。莒县天成寨古村落、五莲霞客院、九里晴川、涛雒稻田......每一座古老的建筑、每一条蜿蜒的小径、每一片翠绿的稻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着乡村变迁与传承。

图片

保护乡土文化,至关重要的是要尊重原生底色。日照渔民节、太阳文化节、黄墩闹春牛......日照乡土文化的魅力在于独特性,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风俗和传统。我们要尊重各个村落的差异性,因地制宜传承乡土文化特色。就像屋楼崮“四月八”山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日接待游客超过5万余人,游客前来逛山会、赏民俗、看绝活、赶神集、品美食、观歌舞、登屋楼、阅美景、祈福寿,各种民俗小吃、民间工艺品、小商品、古玩、奇石等物品丰富、琳琅满目,大爷夸赞着自己编织的提篮子、大姨吆喝着自己缝制的手帕和围巾,各种本地传统非遗应有尽有,这场山会集市保持着原生底色,大家纷纷向山而行,感受屋楼春晓,一年又一年,在一番热闹中留下“记忆”、守住“乡愁”。

图片

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可以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乡土文化也可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市通过擦亮日照乡土文化的原生底色与时代特色,唤醒人们感知日照乡村的记忆与情感,不断增进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更好地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

创新 · 发展

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特质,让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赓续绵延。要凸显特色、展现特点、彰显特别,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杜绝简单复制照搬,避免“千村一面”,做到“一村一品”。我市乡村占比较大,每个乡村都有其特有的乡土文化火种,农民群众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美丽乡村也都深藏着文化发展潜力点。

图片

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挖掘文化发展潜力点,是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传承创新当中,要更加关注当下游客的需求,尤其是年轻人的旅游体验。在今年3月五莲县驼石沟村举办的“花不晚”赏花季主题活动中,游客们漫步于杏花山道,观看了沉浸式古装演出、汉服游园、花漾市集、摄影大咖赛、趣味涂鸦、花下露营等众多文旅项目,在赏花之余,深入感受了非遗、文创、小吃、艺术等多种业态。在莒国古城部分街区,引入了莒县过门笺、莒县传拓技艺、赵氏砚雕制作技艺、安庄剪纸等非遗项目,把乡土文化搬进古城、搬进景区,方便市民和游客全面系统地感受日照优秀传统文化,亲身体验非遗制作的魅力。只有将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文创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日照的乡土文化才能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乡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希望。日照的乡村美景与乡土文化的魅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我们应该传承好、发扬好乡土文化,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日照乡村振兴“添色增味”!(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王晓菡
审核:王宗敏
统筹: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