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网民看日照
我要投稿

传统戏曲该何去何从?

来源:齐心鲁力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05-28 10:10:31

前几天,何赛飞痛批戏曲界现状冲上热搜榜。我们来回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综艺节目《中国梆子大会》上,一位叫作张军波的青年戏曲演员表演完后,主持人白燕升介绍了他的情况。张军波从山西吕梁来到省会城市太原,每个月工资只有1500元,却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在外工作的他,一般一个月只和家人团聚一次。

听闻张军波的情况后,何赛飞痛斥戏曲行业的个别现状:“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花几百万排的戏,得了奖以后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哪里去了?”她这番表态激起网友的共鸣。

图片

事实上,传统戏曲的衰落早就是一个老问题了。何赛飞的发言之所以能在舆论场引起的共情,其实来源于我们对戏曲刻在基因里的认可。哪怕新时代的我们可能都听不懂戏曲唱的是什么,却还想着如何让他重新焕发生命力。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我们打心底里都不希望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其实,戏曲在古代就是像如今的电影一样是一种娱乐方式。那时,人们的生活简朴而又单调,节奏迟缓,信息不畅,大多数的人世世代代躬耕在一方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然而他们内心肯定也有对文化娱乐的渴求。

这时,承载着有趣的故事的戏曲在那个年代里,给普通人的精神上带来了一点点慰藉,给他们在“文化沙漠”里开辟了一片绿洲。多少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在戏曲的演绎中活色生香,讲不尽的千古风流也在这“唱念做打”中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

图片

然而,世易时移,过去的人没得选,今天的人,能选的太多太多了。现在的娱乐方式多到“卷”了起来。观众的构成、趣味也都不一样了。大多数的人偏爱那些自己更容易理解、也更贴近自己生活的娱乐形式,传统戏曲也因为“普通话不过关”“表演语境丧失”“故事不新鲜”等问题丧失了自己的观众群。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么看来戏曲的前路非常迷茫了。然而,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过早下定论,世界不变的永远是变化。艺术这个东西变得是最快的。当大众对通俗的文娱方式习以为常时,流行文化又会向“高雅艺术”“小众爱好”的方向调整。

如今,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我们发现戏曲元素也成了一种“流量密码”。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看了那么多流量明星的假唱演唱会和毫无演技的电影电视剧后,回过头通过B站,抖音等新的媒介平台看到一些传统戏曲的片段时,竟然发现这东西还真有意思。不少网友直呼“戏曲”越听越上头,太有韵味了。

并且,短视频戏曲的不同作者,会根据网友的喜好,对原有唱段进行选择,也会进行新创或二度创作,形成各具风格的演唱样式,随着演唱者腔调的不断变化与拉长,网友的叫好声也是一次盖过一次,这些独特的创新唱法使得戏曲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在网络上大规模流行。如“416女团”特色演绎的《探窗》红极一时,许多含戏曲元素的歌曲成了很多视频的BGM,不少博主扮上戏曲扮相引得网友拍案叫好……

图片

随着热爱戏曲的创作者不断探索,将戏曲的元素,将它们融入到各个领域,让戏曲的血脉得以无限延伸。

其实,这些表现形式的变化恰好印证了一点,那就是戏曲艺术在题材范围、主题表达上始终与时代同行,并逐渐走向开阔。

虽然类似于短视频平台或是游戏电影里的戏曲元素肯定和舞台戏曲有所区别,但在现代娱乐产业商业化、市场化在这个大前提下,曲高和寡永远不能深入人心,只有亲近大众的“演绎”方式才能让戏曲摆脱自我陶醉,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而言,整体、全面的保护核心是活的继承,使它可适应生活和生产,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匹配,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

当今人们的沟通方式、教育模式、娱乐方法都发生了改变,数字化传播方式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好传播。将戏曲文化“创新”,使之可以融入到影视、游戏、动画、表演等当代娱乐化活动之中,是保护戏曲艺术的有效手段。

比如将戏曲元素加入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戏曲文化,《王者荣耀》游戏里上官婉儿的“梁祝”皮肤中给玩家一个窗口去深入了解百年越剧的风华,同样的道理,《满江红》的“魔性”配乐把豫剧推成“流量小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图片

归根到底,戏曲的初衷是娱乐,本质也是娱乐。无论是戏腔还是戏曲元素作品的崛起,让我们明白,戏曲的重生,未必一定要是戏曲,戏曲的魂,其实已经融了进了新的文化潮流中。

虽然让戏曲达到如同流行歌曲那样的流行度还有一定难度,但起码已经在路上。虽然目前戏曲届还有一些顽疾需要解决,但我们相信随着相关部门的介入,戏曲届一定是未来可期。

百年一梦,一曲千年。不如闲暇时分,我们也到戏园子里,听一听咿咿呀呀的戏腔,看一看戏如人生,唱一唱世间百态,品一品人情冷暖。

编辑:王倩倩
审核:孙翔宇
统筹: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