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共日照党史人物后代寻访
我要投稿

追忆先烈安哲:热血浇灌革命路,长留火种在人间!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6-28 09:53:34


中共日照党史人物后代寻访系列报道之二


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89岁的安光华了却了一桩心愿。此次前往日照对父亲的追忆之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早已准备了17年。故土之上,她饱含深情的双眸似在诉说:“一颗飘荡的心终于尘埃落定。”

6月2日,日照革命先烈安哲唯一的女儿安光华,在儿子安继铎等家人的陪伴下从德州抵达日照,此行的目的,其一是为助力故乡日照两城安家村完善安哲纪念馆的资料,其二则是受日照退役军人事务局之邀,为日照革命历史纪念馆丰富史料。而其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一次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探求与思考。

众多家人的同行显示出足够的郑重:除安继铎外,安哲妹妹安晓云之女李春阳及丈夫王德江、安光华长子邵军及妻子史金英,亦一路相随。他们先后前往日照烈士陵园、安哲小学、安哲纪念馆等地,凭吊、探访、追忆。

在他们的讲述中,那一段段经由岁月沉淀关于“传承”的章节,让我们得以感知,穿越时间的长河,那团沸热的红色火焰,从不曾熄灭。





血与火谱写的光明序曲


“我们的心的火焰在熊熊烧,我们的急流的血在激动地跳,起来,工作,工作!灰暗的雾正弥漫在云霄。”


该用怎样的定义诠释他的一生?在短暂的人生里步履不停地为革命奔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写就了辉煌的一笔,却在牢狱中、在病痛的折磨下走向凋零,这个孤独的英雄。

世人向他抛以数顶桂冠:革命先驱、进步思潮践行者、“日照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安哲。

但安光华等家人却真挚地述说:生前,他只认定一个普通又神圣的称呼——共产党人。


6月3日,初夏的细雨敲打着窗棂,在下榻的日照宾馆会客厅,安光华与安继铎、李春阳等家人陆续落座,在一段段深情的倾诉中,一个英雄的悲壮史诗从一望无际的昨日时光窜出,在他们的脑海中快速地飞驰……

遍地疮痍的1906年,正是旧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后、民不聊生的至暗时刻。这一年的10月,本名安丰铎的安哲在日照两城安家村的一个中医世家出生了。

他的家中开着中药铺子,还有丰沃良田,雇佣着很多长工帮忙打理杂事。家境良好的他,却从未让自己“高人一等”。

忆往昔,安光华动情地说起一段细小的往事:“我曾听母亲说起,有一年冬天,家中一个雇工穿着单衣在院子里干活,冻得瑟瑟发抖,父亲见了,摸摸他冰凉的手,立刻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送给雇工,自己冻得满身青紫也不言语,就偷偷在炉火旁烤火取暖。”她说:“即使在小小年纪,他也总能同情劳苦民众的苦楚。”

安哲对“众人平等”的坚信,从小便得以寻觅线索,这也为他日后坚定地走向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笔。

1921年,时年15岁的安哲考入了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求学期间,他与同在济南求学的日照籍同学郑天九、牟春霆等十几人成立了“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奔赴武汉参加北伐战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斗士。

“少年时期的爷爷安哲,摆在他面前的是无数种通往未来的可能性,但他毅然选择了最为艰深的革命之路。”说起那段历史,安继铎的话语中满是对祖辈的敬仰。

1928年春,安哲在中共山东省委安排下回到故乡日照,与郑天九、牟春霆组建起中共日照第一届县委并任书记要职,在多个乡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短短四年,便在日照发展起45个党支部、25个团支部,革命的红色火焰开始在这片热土上熊熊燃烧。

革命的队伍壮大了,1932年的炮火又催他继续前行。6月,中共山东省委指示,日照要发动农民武装暴动,支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0月13日晚,震惊全国的“日照暴动”从南北两路同时爆发,安哲担任总指挥兼北路指挥。期间,他率领的北路起义队伍,收缴了20多个村庄里土豪劣绅的枪支弹药,焚烧地契,开仓放粮,赈济乡亲,并攻克了王家滩、两城等重镇,沿途将队伍由280余人迅速发展到700余人。这场暴动持续13天,经过大小战斗30余次,但最终因十几倍于我的反动军队及地主武装的血腥镇压,不得不分散队伍以保存革命力量,而后转入地下斗争。

这是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武装暴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史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期间,中共河北省委发表《拥护山东日照新苏区红军》公开信声援日照暴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也以大量篇幅进行了报道。

这场轰轰烈烈的暴动,极大地钳制了敌军力量,狠狠打击了军阀和土豪劣绅的气焰,培养了一批革命力量,亦为劳苦大众打开了黑暗中的一扇“天窗”,让他们寻觅到一线光明与生机。

暴动过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安哲在亲人的掩护下,乔装成吊孝人逃往大连,改名换姓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残酷的刑讯折磨,但始终坚守党的信仰,保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渴望继续为党工作。直至1934年,安哲染上肺结核得不到医治,病逝于奉天伪满监狱,年仅28岁。

回看安哲人生中的每个章节,似乎都是浓烈炽热的盛期。他的一生,恰如他诗中所云:“我们的心的火焰在熊熊烧,我们的急流的血在激动地跳,起来,工作,工作!”

分明是气盛的平凡青年中的一个,却甘愿将一切悉数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在短暂的一生里燃尽了自己,为众人点亮了黑暗中光明的灯火。这其中,不掺杂任何一丝退却,因为他面对的是他心中闪光的信仰。百年后,怀念并敬仰他的子孙安继铎为他的人生历程做出了真挚的诠释:“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故土寄相思


“不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论有多困难,一定要供孩子上学,一定要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服务。”


6月3日,日照一个落雨的清晨。安光华在家人的搀扶下迈着蹒跚的步子走进烈士陵园,神情蓦然变得庄重而沉静。

他们在安哲的墓前站定,郑重地献上手中的鲜花。细雨缓缓落在他们每一寸肌肤上,低头凭吊着,每个人都静默如针落无声,任凭相思随雨滴坠入故乡的沃土。

在烈士陵园的一间办公室,负责人为安光华拿来了她于2004年捐赠的安哲日记,这个父亲唯一留存的遗物被故乡日照妥善地保存着。小小的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安哲革命之路上的信念和矛盾。

日记的几页章节里,显示着安哲作为家庭“叛逆者”的苦恼,在共产主义尚被视为“异端”的年代,家人对他投身革命的选择感到惊恐,百般阻挠,但他的决心却从未曾动摇。

翻看着日记,思念着未曾有机会谋面的父亲,泪水在安光华的眼中静静地翻涌,她想起母亲说起过的1933年的一天,被捕入狱的安哲找机会托人捎信回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妻子立下了遗嘱:“不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论有多困难,一定要供孩子上学,一定要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服务。”

这种坚定的红色精神一直在安光华的心中流淌。年少时,因与国民党某地方官员近邻,上学路上经常被其子打骂,说她是“共匪的孩子”。但她的信念却一直如初:“因为牢记父亲的遗嘱,为了求学,再难再苦我也要坚持到底。”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安哲的妹妹安晓云、妹夫李旦复随军进入济南工作,便将安光华从安家村接来,安排她接受好的教育,并叮嘱:“烈士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争气的她考上了山东实验中学,并凭借顽强的毅力考取了山东医学院,而后成为一名医生。安光华说:“父亲在监狱时染上了肺结核去世,我时常想着,当时如果有好的救治,他或许会坚持下来,所以我立志学医,为人们解除病苦,也是承继家族遗志。”

淌过岁月的长河,百年前的那个中医世家,及曾不被理解的安哲的共产主义夙愿,如今在这个大家族的传承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除安光华从医外,她的大儿子邵军与妻子史金英都是德州医院的医生,表妹李春阳与丈夫王德江也都是齐鲁医院的主任医师,随母姓的安继铎则选择了祖辈最看重的教育事业,成为德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师,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烈士陵园驶向安哲出生地安家村的路上,安家人目不转睛的望向窗外,崭新的城市、美丽的村庄、平整的道路、成群的游人……眼前匆匆而过的一幕幕画面,让他们心潮澎湃。安光华默默地想着:“父亲,您们的愿想如今已经实现了,我们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各自的工作中践行着您‘为人民服务’的嘱托,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可以安心了。”



一场红色接力
三种血脉传承


“用鲜红的沸热的血,造成一座虹的桥。天国不在幻想者甘美的梦境里,天国是靠在人间的前驱者的工作与勇骁。”


车子缓缓抵达安家村,热情的乡亲早已在车外等候了。安光华一行陆续下车,接受安哲小学的孩子们献戴红领巾,看着他们乖巧的模样,安光华心疼地上前拥抱,眼中又泛出泪来。

  这是她时隔17年后再次回到成长的故乡。起初,孱弱的身体让子女很是担心,但“故土难离,乡愁难舍”。她坚持前来,也是想借这次机会,把世代传承的“红色接力棒”交到儿子安继铎手中。

“小学时,我从父亲的邵姓改为母亲的安姓,并取安哲原名中的‘铎’字,寓承继祖辈红色血脉之意。”安继铎向记者说明,母亲希望他能肩负起研究、丰富、传承安哲的红色基因的使命。这次前往日照,也是探求完成一次世代的“接力”。

来到安哲小学,他们为孩子们讲安哲的英雄故事,观赏孩子们学习、创作的件件优秀作品,在“小小红领巾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该校于2014年改造提升的安哲事迹展室;在安哲纪念馆,细细品读了馆内陈列的200余件展示图片与物件后,安继铎发出感慨:“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感谢。”

曾几何时,这里饱受战乱侵袭,贫穷落后,满目悲凉。而当下,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故乡早已换了“天地”。

他真挚地说:“建立起安哲小学、安哲纪念馆,日照各级政府和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让我们暖心且欣慰,更让我在这次日照之行中,感受到三种红色血脉的传承流淌。”

站在安哲纪念馆广场上,看着祖辈的塑像,安继铎心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感念,他缓缓说起他心中的三种传承:“以安哲命名的小学,始终弘扬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此为其一;日照一直坚守对安哲革命故事的发掘和记录,建起安哲纪念馆,珍藏祖辈的丰厚史料,让红色血脉在日照这方热土永流传,此为其二;我作为先烈安哲的后代和教育从业者,也将在运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引导青少年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这一切,正暗合了安哲在生命尽头的苦难岁月中,在诗行里赋予的革命追求:“用鲜红的沸热的血,造成一座虹的桥。天国不在幻想者甘美的梦境里,天国是靠在人间的前驱者的工作与勇骁。”

百年前,共产党人安哲在革命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向前,谱写出了一曲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英雄赞歌。百年后,他的革命精神仍留存在纪念馆的一砖一瓦中,流传在学校的琅琅书声里,传承在一代代工作者的开拓进取中……

返程之前,安继铎在给安哲小学的题字中宣示了决心:“为培养优秀的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优秀学生的培养基地。”母亲则在一边温情地补充:“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世世代代的接力与传承中,先烈们以肉身之驱与沸热之血在日照热土上撒下的革命火种,如今已燃烧成炽烈的红色火焰,任凭时光洗礼,始终存续,未曾熄灭。


【人物档案】

安哲(1906~1934):原名安丰铎,字建亭。今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日照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中共日照县委第一任书记。

1925年,与郑天九、牟春霆等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前往武汉参加北伐战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8年春,安哲回到家乡,与郑天九、牟春霆成立了中共日照县委,任县委书记,后任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书记;1932年10月13日,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组织发动了日照暴动,任总指挥和北路指挥;1933年4月,安哲化名王德海任中共奉天特委宣传部长。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不幸于1934年冬病逝于奉天伪满监狱,时年28岁。


编辑:王倩倩
审核:孙翔宇
统筹: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