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深秋,硕果盈枝,又一个收获的季节。
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黄河沿岸人民的亲切关怀亲临东营考察调研。一天半的时间里,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走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入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登上胜利油田钻井平台,每到一处,都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把对东营发展的深情厚望,播撒在这片土地上,镌刻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总书记的关怀厚爱、殷殷嘱托,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东营贡献。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日下午,在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他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总书记到访东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对黄河以及黄河三角洲治理的高度重视,极大增强了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黄河河口管理局工管处科技科工作人员陈伟光说。在这次黄河秋汛中,他和科室其他人员全部放弃休假,加强值班值守,全力做好黄河秋汛防御工作。“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姿态投入到黄河治理中去。”
万里黄河,携沙填海,在入海之地积淀成洲,造就了独一无二、孕育无限生机与希望的黄河入海口。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察看这里的湿地生态环境。“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他嘱咐道,“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总书记亲临保护区视察,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保护修复,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标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说。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这里昔日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藜麦、大豆等耐盐碱作物长势喜人。得益于土壤改良培肥、耐盐碱植物种质培育,曾经的荒地变为希望的田野。
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这个细节让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徐化凌感动不已:“是认可,更是鞭策。总书记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们就要扎根田间地头,培育出更多新品种,为推动种业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努力。”徐化凌在农高区30多亩试验田里种植了590多个大豆品系。为了筛选新品种,他在这个领域已经系统研究了近十年。
不仅农业高质高效,工业也要高质量发展。东营,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是60年前华北平原喷出第一股工业油流的地方。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胜利油田,先后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莱113区块考察调研,并勉励大家:“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钻井平台高10多米,一个普通年轻人上去都很难,但总书记却亲自上来和钻井工人交流,我们非常感动。”胜利工程黄河钻井总公司70183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黄利民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让深层钻井打得更快、更好。”
总书记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就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慰问这里的干部群众。
上世纪70年代,我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我市又对66个房台村进行拆迁改造,目前已建设完成3个安置社区。总书记十分关心搬迁群众的住房、生活条件。“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总书记对乡亲们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总书记来杨庙社区考察,体现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对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爱。我们要以实干实绩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心上事,把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垦利区委书记刘斯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