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动态新闻
我要投稿

波涌大海悼“永波”

——山东岚桥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波的生命之约

发布时间:2018-05-15 08:32:47

  本报通讯员 王田 安钊
  清明时节,气温骤降!
  笔者来到中国最大民营港口———山东岚桥港有限公司参加企业职工王永波事迹报告会,几位工友的倾情诉说,强烈震撼着现场每个人的心———
  从一名民营港口收料员,成长起来的副总经理,因为肺癌晚期,去年11月2日离世,年仅37岁;11月4日的告别仪式上,600余名一起共过事的职工挤满了殡仪馆,自发为他送行……
  采访过程中,王永波同事回忆起一件又一件过往之事,感动之余,笔者更多看到了一个为梦想而拼搏奋斗的身影。
  “建港之初,守着这片荒滩,就像老虎吃天,没处下口!焦虑中,王永波来找我建港,我没给他好脸色,让他去看大门!王永波只回了一句话——— 我是来建港的!”岚桥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岚桥港副总经理田林一直记着建港,简单描述就是填海建码头。
  岚桥港,因为地势相对平坦,填海距离更长。笔者驱车实地感受:
  从岚桥港大门到码头最深处,15分钟的车程,长约5公里的长廊,已经建设投产了8个泊位,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装卸码头,远期规划为亿吨大港。
  “建港初期,这里就是一片荒滩。”回忆起岚桥港的过往,田林仍唏嘘不已。他说:“从荒滩到亿吨大港梦,靠得就是“拓荒牛”的精神,长年累月奋战,头顶烈日,脚踏荒滩,艰苦创业。”
  “建港之初,守着这片荒滩,就像老虎吃天,没处下口!焦虑中,王永波来找我建港,我没给他好脸色,让他去看大门!王永波只回了一句话———我是来建港的!”田林一直记着。
  两个月后,港口建设启动,王永波正式报到,第一个岗位就是收料员。
  这个岗位不一般,一是特别艰苦,夏天烈日灼烤,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呼啸,冷气钻透五脏六腑;二是特别重要,是最容易跑冒滴漏的工程,手指稍微一松,几百万的费用就像石沉大海一样,很难被发现。
  田林说:“100辆双桥车石料才能填1平方米的港口,他一车一车严格验收,没少得罪送土石方的师傅,经常被刁难、辱骂甚至殴打,但他始终将公司利益放在心头,坚持原则,据理力争。”
  正是这个岗位,让王永波脱颖而出———
  面对艰苦条件,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但王永波坚持了下来;面对威逼利诱,很多人顶不住压力,王永波却不为所动。
  同事王汉强回忆起一件事:2004年10月的一个夜晚,王永波正专心致志地填写收料单据,一辆送料车匆匆驶来,一个急刹,车厢里一块硕大的石块被震了下来,狠狠砸到了王永波右脚面,20厘米长的血口从大拇趾裂到了脚后跟,白骨翻出,鲜血淋漓。住院期间,他时刻惦记着施工情况,仅一个多月,就让妻子用摩托车送他到港口填海工地,拄着双拐,继续带伤工作。
  事后,王永波被提拔为收料班长。
  “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困难’两个字,再难的事,他从来不说办不了,只想着怎么办!其实他是靠着背后比别人更多的付出来克服!”同事张传亮回忆
  港口运营,有两项工作被誉为“二最”———
  最繁琐的事,跑手续:需要协调海事、海关、国检、边检、港航等多个部门;
  最怕的事,船舶滞港:赢商环境决定港口吞吐量的增长速度。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民营新建港口,岚桥港人感受更深。一方面,因为不熟悉,怕办不好挨处分;另一方面,没人愿意求人办事。
  刚刚升任副总经理的王永波主动请缨。田林回忆:“王永波也不是‘神仙’,刚开始也没少受夹生气。因业务不熟悉,被集团上级领导批评,业务部门给脸色;因效率低,客户还埋怨。”
  “别让你单位王永波来了!业务不熟,还太缠磨人。”田林没少接到上级业务部门的投诉电话。但田林心里清楚,港口刚刚启用,没有比王永波更合适的人选。
  他虚心接受不熟悉业务挨上级部门的批评,“脸着皮厚”软磨硬泡,想方设法争取理解、求得帮助。同时,王永波苦学业务,通过找业务部门沟通学习,利用休息时间恶补专业知识等方式,天道酬勤,从门外汉迅速成长为岚桥港最熟悉生产业务的管理人员。
  “许多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客户都被他的努力和真诚所打动,与他成为朋友。王永波治病期间,他们纷纷送去慰问金;去世后,都自发去给他送行。”同事张传亮回忆到,“他的人生字典里好像没有‘困难’两个字,再难的事,他从来不说办不了,只想着怎么办!其实他是靠着背后比别人更多的付出来克服!”
  “几乎没见过他正常休过假,而且每天坚持提前1小时到岗,即使大年初一,也不例外。”岚桥港生产调度中心的张守备说
  采访中,王永波同事回忆的几个场景让我们印象深刻———
  2009年冬季的一天,大雪覆盖了港口大门的道路,往外运送柴油的车辆无法出港。王永波带领十几个人,抄起扫帚和铁锹就开始扫雪,从罐区扫到了大门口,车辆得以顺利出港;
  2012年6月的一天,天空下起滂沱大雨。港口的木薯干囤货场地上,王永波和同事们在货跺上爬上爬下,对木薯干进行苫盖。豆大的雨滴瞬间湿透了全身,他全然不顾,将每一块苫盖帆布紧紧压实,再用数袋土包抻住,防止雨大塌方;
  2012年深秋的一个午夜,港口航道的航标偏离了方向,导致船舶不能按期靠港,客户心急如焚。王永波了解情况后,带领工作人员驾驶引航船,在漆黑的夜里冒着极大的风险到达航标处,将航标调整到正常航道位置。停驻在锚地的船舶在破晓的朝霞中,按期驶向了岚桥港泊位,客户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疲惫不堪的王永波顶着船梆呕吐不止;
  2012年8月3日,“达维”台风突袭岚山,天蒙蒙亮,王永波带领工作人员,从液化泊位徒步涉水去散货2号泊位,查看设备防护情况。一米多深的水茫茫无际地在道路上流淌,水波下面暗流汹涌,各类危险难以预测。近4公里的路程,王永波硬是一步一步挪到了2号泊位,浑身上下湿了个透;
  2013年深秋,“小白水”船舶靠泊岚桥港,只有1500吨的钢坯摆放在舱内,凌乱混杂,完全不具备作业条件。王永波和生产一线员工现场研究卸船工艺,计划将船舱用沙土铺平,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用门机梅花抓斗抓取。王永波站立在泊位上,从第一勾货抓取到最后一勾货完成,一宿没合眼,直到圆满完成这次装卸任务。
  ……
  他太拼了,怕他累坏了身体,领导经常“强制”他休假,可实在是放不下手中工作,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张守备回忆说:“几乎没见过他正常休过假,而且每天坚持提前1小时到岗,即使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王永波住院治疗期间,全程陪护他的同事付志松回忆:王永波跟他交流最多的还是工作,有一次,看到公司公众号推送的港口吞吐量再次创新高,激动地咳嗽起来,呼吸很困难的他,脸憋得通红。身边人不理解,包括医生都多次劝他把工作放一放,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而他笑一笑说:“不碍事,累不着。”
  “一千多人的港口,几乎没有他叫不上名字的人。作为一名入职不到1年的新员工,听副总能喊出自己的名字,心里挺热乎!”回忆王永波,门机队邵伟说
  在同事口中,副总经理王永波常被尊称为“老王!”
  采访期间,提起王永波,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有人说他平易近人,好相处;有人说他助人为乐,风格高;还有人说虚心好学……在大家眼里,王永波是个公认的好人。
  邵伟,岚桥港一名年轻的门机队队员。对王永波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2010年,王永波带领12名新入职员工到山东龙口港学习。
  时值隆冬,港口一线作业环境尤其寒冷。作为公司的新员工,公司配备的劳保用品还未到位的情况下,王永波自掏腰包,给我们12人各买了一套劳保服。在后来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先后4次去龙口港看望,临到年关,早早地去接我们一起回家过年。
  直到今天,当年外出学习的员工,如今已是岚桥港门机队副队长的潘超回忆起来,不由自主地红了眼眶:“王总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一想起来……”
  长约5公里的港口上,王永波每天来来回回能走个四五趟。站在港口上,身着工作服的他,看不出跟普通员工有什么区别。邵伟回忆道:“一千多人的港口,几乎没有他叫不上名字的人。作为一名入职不到1年的新员工,听副总喊出自己的名字,心里真得挺热乎!”
  “面对年薪30万的诱惑,他婉言谢绝!因为他更爱这个为之倾注心血,月薪不到8000元的民营大港。化疗期间,他多次回到岗位,真的舍不得离开。”同事叶茂说
  作为一个民营新建港口,员工待遇尚需不断提升。不少大企业老板看重他的能力和品行,开出高几倍的优厚待遇,想方设法挖他过去。但看着港口一天天做大,视港口如孩子的他,婉言谢绝了邀请。
  “年薪30万的岗位很好找,他却坚持在月薪不到8000元的岗位。”叶茂说,他是真的对港口有感情。
  2017年,他咳嗽不止,被确诊为肺部肿瘤3B期,晚期肺癌。经北京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为了给公司省钱,拿着治疗方案,他回日照巩固治疗。一个疗程三天,间隔21天。化疗间隔期,只要有时间,他就回公司办公室坐坐,聊聊公司近况。想同事了,他回食堂吃顿饭……
  “放疗结束回家的路上,王总忍着巨痛,仍计划着中秋节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买点什么礼品……”付志松回忆
  去年8月初,他的脖子上鼓起了一个肿块,脖子不能转动,浑身疼痛,需要吃大量的止疼片,医生结合检查报告,进一步诊断为:癌细胞全身扩散,脊椎骨、肋骨、锁骨多处骨转移,病情加重。
  和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去济南肿瘤医院做放射治疗,为了给公司节省费用,忍着巨痛自己开车去了济南,在医院附近租下了最便宜的民房。
  每一次做化疗,干呕、恶心、浑身发烧这些副作用折磨着他,饭吃不下,只喝少量的水,发烧39℃多,虚汗能把衣服湿透,基本处于昏睡状态。付志松回忆,第一个放疗疗程结束回家的路上,王永波忍着巨痛,一路上还计划着中秋节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买点什么礼品,期待着见到刚出生不久好多天没有见的孩子,说到了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多陪陪家人的愧疚……
  “去世前头一天,我去医院看他,他第一件事就是让我帮他给同事们回个信息——— 别惦记我,把心思多用在工作上……”回忆起短信内容,同事于洋忍不住落下泪来
  住院期间,因为工作,大部分同事不能到现场看望,纷纷发短信祝他早日康复。虚弱的王永波,听到手机叮叮响,知道那是同事们发来的信息,想拿起来回复却有心无力。
  “去世前头一天,我去医院看他,第一件事就是让我帮他给同事们回信息。”同事于洋说,当时他十分虚弱,用手指着手机的方向,我就明白了。
  “别惦记我,把心思多用在工作上……”回忆起短信内容,于洋忍不住落下泪来。
  2017年11月2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天。
  11月4日的告别仪式上,600余名一起共过事的职工挤满了殡仪馆,自发为他送行……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