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春走基层
我要投稿

四千年前的陶铃响彻日照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03 09:07:31

  对生活在日照的人们来说,今年的除夕过得格外有“仪式感”。1月21日,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在日照沉睡了四千多年的陶铃,竟也“苏醒”了过来,为人们奏响了一曲新春的乐章。

  当日,伴随着全城欢动的喜乐氛围,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线上开展了“日照春节文化联播活动”,通过在市博物馆的现场直播,清脆、轻灵的铃声伴着舞者祈福的舞蹈郑重响起,一城居民第一次聆听到了四千年前的陶铃发出的声响。

一条20万人同时收到的短信

  “大年三十17:00,日照出土四千年前陶铃在市博物馆响起美妙音乐,给大家拜年……”1月19日中午,距离除夕还有两天,市民小崔的手机上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几乎在同一时间,身边的同事也拿起手机疑惑地发问:“四千年前的陶铃还能响吗?怎么发出声音,声音什么样?”

  除夕前,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向全市20多万人的手机上发布了这则预告,只为让更多市民见证为陶铃开启“声音盲盒”的珍贵时刻。

  带着好奇,小崔在大年三十的下午看了全程的直播。原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专门邀请了专家,以清脆的陶铃声作为节奏型,谱写了一段动人的音乐,同时由艺术剧院的舞者用精美的舞蹈进行了演绎。

  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小崔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在她看来,“这是属于我们日照人独特的新年钟声,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不久前,日照市博物馆这尊陶铃刚登上了央视纪录片《城子崖》,视频中详细记载了陶铃的故事:“发现于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的一件特殊陶器,被称为陶响器,磨光泥制黑陶,整体呈龟状,腹部装有泥丸,握住两侧摇晃,泥丸撞击器壁或相互碰撞,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陶铃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蛋壳陶杯同属于远古黑陶制品,均出土于东海峪,是我们从当地村民那里征集来的。”市博物馆原业务馆长、副研究馆员杨深富回忆起数十年前他们从乡村“抢救”文物的过程,“经过我们的讲解和普及,乡亲们主动上交了文物,我们也给予了奖励,是一次温暖的‘双向奔赴’。”

让古老器物演绎最美新曲

  春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博物馆馆长单雪刚和同事们茶饭不思,想得都是如何让陶铃的声音传播得更广阔、更响亮,给市民献上一份“贺年大礼”。

  “先期,我们邀请了文博专业技术人员、黑陶制作传承人和专业影像视频制作机构,对陶铃进行了声音测试和调试。”单雪刚介绍,陶铃的真身外形小巧,单手即可握持,所发出的声音并不响亮。

  如何让穿越四千年的声乐,带着美好的寓意回归今日日照人们的生活中?单雪刚认为,要让文物“活”起来,就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通过现代科技的后期合成,让陶铃回归它原本的功用。”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雪晨介绍,陶铃在古时应为向海而生的先民们祈福祭祀的响器,“声音虽然不大,但有较强的节奏,作为伴奏乐器,它或许是先民与神灵、与万物沟通的音乐载体。”

  这也是市艺术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家郑春山的观点。不久前,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请他为陶铃谱曲,在见到、听到真物的那一刻,灵感便在他心中生发出来,他创作的极尽幽远古意的乐声里,摇晃的陶铃将古今相融,形成了一种用时光对话的精神力量。

  为使音乐更显立体生动,市艺术剧院院长梁婷还编排了一段舞蹈,让舞者演绎神话故事中的仙子和大祭司,呈现远古时代的人们祈福欢庆、尽情歌舞的生活场景。

  一枚小小的陶铃,为温暖的新年开启了崭新的篇章,也成为文物“活态”传承的一项创举。在日照这片灿烂文化的发祥地,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着文化遗产的人们,努力承袭着传统,摸索着自己的风格,让古老器物演绎着最美新曲。(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晓萌)

编辑:王倩倩
审核:徐蕾
统筹:孙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