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大学习 大调研 大改进 > 乡村振兴战略
我要投稿

精准施策 发挥优势 大胆探索走好具有日照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期主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

发布时间:2018-04-05 08:12:19

  统筹策划/刘新英 采写/本报记者 秦钊 王霞 孟祥燕
  核心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山东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基于此,如何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好具有日照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成为各级各部门思考谋划的重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中央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来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日照样板”。
  ——“要想富、先修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发展提速,交通建设是基础。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服务性产业,补齐乡村交通短板,将其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必将发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对城乡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新时代,在“三农”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聚力推动乡村振兴,补短板、强弱项,把更多资源配置向“三农”倾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这不仅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对加快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期邀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工办(市扶贫办)主任谢飚,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冯建军,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福三位嘉宾,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乡村振兴与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城乡一体、全域发展的理念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工办(市扶贫办)主任谢飚——

城乡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日照样板”
本报记者 秦钊

m_9ebaa46b0f30d89513a5a222ec2abe56.jpg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而提出的重大决策。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日照有什么意义?
  谢飚:不论是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涉及到广大农业农村、关乎每一位农民群众。
  就日照而言,我们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的有效路径。
  记者:目前,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谢飚: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一是有关部门、区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还不牢固,城乡二元格局依然根深蒂固,重城轻乡、重工轻农,造成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比不平衡、不充分。二是农村人才、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空心化”问题突出。三是资金制约突出。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其中,关于农村资金制约问题,一方面是农民收入低,另一方面,虽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历史欠账多,投资增量依然满足不了发展需求。此外,金融资本下乡难,农村贷款成本高、回报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投入农村。
  记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要重点抓哪些工作?
  谢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单纯的农业农村问题。应该按照中央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来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一体谋划、一体推动。具体地说,应该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抓好乡村产业振兴,围绕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如种植、养殖、林果、海洋渔业等,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优、做特,通过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
  抓好基础设施振兴,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网电力、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道路建设方面,我市已经启动了为期三年“四千公里幸福公路建设大会战”。
  狠抓生态环境改善,以林水会战、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整个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全面深化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坚持循序渐进、点面结合,串点成线形成示范片,带动全市域整体推进,到2020年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5%以上。
  狠抓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要向农业农村倾斜,坚持城乡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抓紧补齐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方式,让素质强、能力强的人回村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大力提升乡风文明,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农村“四德”建设、孝善建设,加强移风易俗,挖掘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继续实施脱贫攻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的贫困发生率从7.4%下降到了0.2%,但我市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目前仍有9万多人需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帮扶,还有3000多人没有脱贫。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确保到2020年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全市人民一道奔小康。
  抓好农业农村系列改革,一方面落实中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承包土地吃上“定心丸”;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记者:我市提出要注重典型引领,通过让一部分村先强起来,探索经验、趟出路子,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您对“强村”的带动作用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谢飚:乡村振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强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
  最近,我们起草了《日照市千强村工程实施方案》,目前正在讨论修改。怎么才算“强村”?我们初步考虑,应当在班子建设、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方面,都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五个方面,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体要求的具体体现。一个村庄如果达到了“班子强、经济强、环境强、服务强、治理强”五强标准,也就基本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强村。
  我们初步确定,从今年起,在全市组织实施为期五年的乡村振兴“千强村工程”,按照标准化创建、星级化管理,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改革创新,到2022年在全市建成1000个“五强村”,成为带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排头兵。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冯建军——
建好“幸福公路”让城乡发展踏上快车道

本报记者 王霞

m_8471dbc95f83902f3f1b4cdc10be9e9c.jpg

  记者: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要求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全域发展的理念。您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冯建军:我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有四点。
  理念上要再强化。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现阶段,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日照不平衡发展的突出表现,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则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树立城乡一体、全域发展的理念,推动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将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件。
  城乡要素融合互动上要再平衡。长期以来,受传统二元体制的束缚,城乡要素流动单向性特点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而反方向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人才和资本向农村流动极不对称、不平衡。应该按照平等、开放、融合、共享原则,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我们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上,向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发力,弥短板、强保障。
  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要再健全。尽管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
  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要再完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优先投向农业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实行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记者:目前,我市是否还有某些区域在交通路网方面比较薄弱的情况,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产生哪些影响,该如何破解?
  冯建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发展提速,交通建设是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流、物流急剧增长,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宽度窄、安防设施不完善、破损路面维修不及时等制约道路安全畅通的现象逐步显现,在部分区域交通路网薄弱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因素之一。
  要将破解这些问题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首先要着力发挥交通运输生产服务性的作用。积极应用新技术、培植新产业、开发新模式、创造新业态,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行业发展新境地,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交通运输支撑;其次,要发挥交通运输先导和保障作用。自身强、强产业,是交通运输承担的两个方面使命任务,要根据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不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网络,提升运力运能和保障能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第三,要着力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社会性作用。交通运输行业是涉及各个领域的社会性行业,理应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形成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先机。
  记者: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提出,要开展好为期三年的“四千公里幸福公路大会战”。您认为,如何发挥“幸福公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
  冯建军:为期三年的“四千公里幸福公路大会战”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提升农村公路供给能力、完善路网架构作出的重大决策。公路通,百业兴。要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把“幸福公路”建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公路建设,实现路网通达能力的新提升,这是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计划投资365亿元建设农村幸福路,提升标准等级,打通区域连接,形成内畅外通、能力充分、服务均等、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公路网络;强化路域景观建设,织就公路沿线新画卷。加大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升沿线景观,实现路随景出、景由路生、路景相依,全面完成高速公路163公里、普通国省干线528公里、县乡公路1895公里的景观绿化任务;建设智慧交通,打造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新引擎。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智慧交通”建设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管理领域,开展智慧公路、智慧公交、智慧物流行动;典型引路,先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载体,将贫困村道路纳入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监督考核范围,全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幸福路、快车道。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福——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本报记者 孟祥燕

m_eb70b902eba78eac204f42ad420e8845.jpg

  记者: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在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背景下,请您谈一谈乡村振兴与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世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后两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动力源泉和重要途径。农业要加快现代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就不能一直在传统发展道路上小步慢跑,必须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旗帜和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增创日照农业发展新优势。
  记者: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您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全域发展”这一发展理念?
  王世福:我认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城乡一体、全域发展”的发展理念,精准把握住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
  新时代,“三农”发展又站在一个重要节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补短板。拿日照市来说,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3.5%的速度迅速增长,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1.4%,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7年为7702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6250元,呈扩大趋势,从数据上看,农村短板明显。
  我市提出“城乡一体、全域发展”的发展理念,贯彻了“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方针,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等方面统一发展,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促使全市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携手并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我市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新六产”,那什么是“新六产”,我市“新六产”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情况,接下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呢?
  王世福:“新六产”是我省率先在全国总结提出的,是农业龙头企业在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农业“新六产”发展,将其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有超过150万亩的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其中,茶园面积达到27.3万亩,“日照绿茶”继2016年获山东省首批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知名品牌之后,2017年又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近50亿元;中药材面积7 . 9万亩,居全省第三位;桑园面积7.3万亩,年产鲜茧320万公斤,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高档丝”生产、出口基地。
  近年来,我市争取上级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了一二三产融合试点、特色产业平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等一批项目,鼓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已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农村功能拓展型、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型等融合模式。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达到8500余家,“新六产”融合发展主体达到314个,工商资本下乡投资51亿元,建设基地面积30.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5.1亿元。全市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齐鲁美丽田园、美丽休闲乡村达到21处,涌现出世界农乐园、华康蜂景园、绿丰生态农业、凇晨茶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园。
  为加快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力求取得新突破。一是壮大“新六产”主体,引导各类主体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带动广大小农户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市里重点抓好农乐园、国医坛、瑞草园、茶香小镇、莲山果品园、招贤镇五彩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新六产主体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家。三是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在用地、用电、用水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新形势下,我们也将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更多激活“地、钱、人”等要素,全面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编辑:穆盛娟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