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视窗 > 文明日照
我要投稿

刘炳寅:见证一座港口的崛起

发布时间:2018-09-07 08:11:36

  编者按 40年,砥砺前行;40年,激情岁月。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总结宣传好我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充分展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领域,对日照作出巨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人物,日照日报社特举办“日照改革开放40年40人”评选活动,今日起对入选人物进行事迹展播,敬请关注。

  以港而立,因港而兴。

  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港口的设立与崛起,让沉寂千年的日照煜煜生辉、通达四方。

  有位老人,在日照工作近40年,亲历港口争引、选址勘查和建设运营,为日照港今天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他叫刘炳寅,一个被载入日照发展史册的名字。

  一个建议,开启港口争夺战

  “40年前,全国万吨级的码头泊位仅90个,山东省境内没有一个万吨级的泊位。而荷兰鹿特丹,一个港口就有200个万吨级泊位。”

  提起当年港口的争引工作,85岁的刘炳寅老人精神矍铄、侃侃而谈,40年前的人与事如数家珍、历历在目。

  “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增加40个万吨级码头。3月,复出任国家建委主任的谷牧,专程来山东调研,提出要对青岛港进行老码头改造,在烟台建设一个万吨级泊位,在黄岛建设两个万吨级油码头。山东省为此成立了建港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交通厅、建委等部门抽调部分人员,我从聊城五七大队调回来,跟随专家勘察省内适合建港口的沿海,后任黄岛油码头建设指挥部特派员。”

  第一次接触港口,刘炳寅很新鲜,此前,他从事的工程都是陆上基础建设。在这里,他潜心钻研,一面工作,一面苦学《港口布置规范》等专业知识。建港期间,他跟随专家勘察省内适合建港口的沿海,对沿海情况、建港要素有了深入了解,在工程会上提出的建议让建港专家为之赞叹。

  1976年9月,在政治斗争形势严峻、所需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黄岛油码头按时顺利完成,受到国务院表彰。

  喜悦中的刘炳寅尚未意识到,黄岛油码头建设,结下了他一生与港口的不解之缘。

  “1977年11月,国务院派煤炭部部长肖寒同志到山东来,总的设想是建设兖州煤矿的铁路,经过临沂到连云港,修建连云港码头。”刘炳寅回忆。那时,他已从黄岛回到省建委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方案,来征求山东省委的意见。接到这个通知后,省委很重视,成立了一个汇报小组,组织汇报材料。因为对沿海港口熟悉,在讨论材料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重点工程,跨越两个省,组织起来很不利,我们岚山头的港口要比连云港自然条件好,距离更近一些,可以考虑在岚山头设立港口,一方面在一个省内协调方便,另一方面可以形成鲁南一条龙。”

  刘炳寅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建议,自此拉开了煤炭输出港选址三年之争。

  “这个想法得到省领导的赞同,让我拿出书面报告。我们连夜准备资料,向煤炭部部长肖寒汇报。汇报时,我们实事求是地讲了铁路行走到岚山头、连云港的里程差,两个港口条件对比情况。这样,首先取得了肖寒部长的认可。肖寒部长让我们再向交通部汇报一下。”

  “当天,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白如冰向交通部作了电话汇报。1977年12月5日,山东省组织人员赴北京,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了在日照建设10万吨级煤炭码头的方案。为慎重起见,国家计委建议对日照、连云港海域进行全面勘查,取得详细系统的资料后,再进行比选。”

  汇报后,刘炳寅和同事回到省里等国家来勘查,一直等到1978年1月上旬,还是杳无音信。“我们着急了,打电话询问。有人善意提醒:‘炳寅,你太天真了,在连云港建煤炭码头,是国家领导赞成的,怎么会因为你们的一个建议就修改了呢。’”

  怎么办?

  “咱自己勘查!”山东省委决定不等不靠,用实际勘察结果来说话。

  那时,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日照,更不了解岚山头,海域勘查牵头组织工作就落在刘炳寅身上。1978年1月21日,已临近春节,北海舰队、青岛海洋大学、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省地质勘查队等14个部门、单位在济南第二招待所召开会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2月21日,大部队在日照集合。

  3月5日,勘查正式开始。30多条船,600多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役中。

  日照是农业县,关于海域地质方面的资料几乎没有,专家学者从零开始,从两城北的北马河口到岚山南的绣针河口,一点一滴记录下日照海洋档案。

  教授们的严谨负责、亲历亲为,让86岁的刘炳寅至今动容:王涛专门去上海档案馆,查阅百年台风纪录,发现一百年来,日照没有台风登陆过,是块福地;史茂丛设计了扑沙器,每天穿上水考潜入海底,观察海底泥沙运动状态;没有计算机,沈育疆用手中的笔,一点一点地点出十年间日照的潮汐变化图谱……

  他们都是日照的功臣,为港口的选址与建设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资料,填补了日照没有海洋档案资料的空白。

  1978年5月15日,各部门资料汇总齐全。

  “到6月底,我们把资料全部整理好。日照的海域地质情况、风浪、波浪、潮汐等全部记录在案,整个港口设计要根据它来安排。这就是个宝贝。”

  说到这个“宝贝”,刘炳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根据勘查情况,专家一致认为:石臼港的条件要比岚山港更好。

  山东省正式上书,建议在石臼港建设煤炭输出港。

  然而,“宝贝”上报给国家计委和交通部后,如石沉大海,再也没了消息。

  这期间,连云港在江苏省委大力推动下,对连云港建深水大港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论证,请时任国家副主席李先念到连云港视察,并请他为港口建设题了词:要把连云港建成与世界级大港媲美的中国东方大港。

  连云港抓住契机,如火如荼推进港口建设。矿业部长康世恩为此专访荷兰,与荷兰签约,由荷兰协助贷款十亿美元,总承包将连云港建成10万吨级煤出口港,随即,荷兰的专家和筑港机械相继到达连云港,已在多个工程区开始作业。

  “日照没机会了”,身边的人都这样说。等待中的刘炳寅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去临沂学大寨工作现场。

  面对轰轰烈烈开建的连云港码头,刘炳寅和同事们似乎只有惋惜了。

  可是,参加山东鲁南选港的专家们有意见。他们坚持认为,建深水港,石臼比连云港建港条件优越得多。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社会展开。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专家们多次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实际情况。

  “当时,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王涛牵头,联合青岛海洋大学的侯国本等专家,多次上书,反映日照设立港口的实际情况、自然条件等,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刘炳寅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之风翻开华夏发展新篇章。

  十几天后,李先念在专家们的信笺上批示:“看来有不少意见,前已转出两封。我虽召开会议赞成这个方案(连云港),现在有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这些同志的心情是好的,我想他们是对这么大的工程抱负责态度的。为了慎重起见,请谷牧、叶飞同志主持,方毅同志如能参加更好,再召集不同意见和赞成这个方案的同志在一起,多议几次,听取不同意见大有好处。请认真斟酌。”

  “这个批示一公开,连云港和石臼港两个港址比选的形势顿时大变,大家期盼已久的两个港址比选的条件已俱备,时机也已到来。”在临沂学大寨工作队的刘炳寅被紧急调回,参与选址辩论。

  1979年4月6日至20日,交通部等七部委召集八十多位专家,对港口选址进行调查论证。与会人员先后到日照、连云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然后在北京进行论证。

  论证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的精神,对比了两个港址的优劣条件。

  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在石臼建港深水线近,基础好,是难得的优良深水港址,有条件建成10万吨级乃至2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而且可就地取材,造价低,陆域广,腹地大,很有发展前途。

  知名专家赵金生为石臼港下的结论是:湾阔水深,陆域宽广,气候温和,不冻不淤,是天然良港。

  依据论证会的意见,国务院、交通部研究决定:暂停连云港码头建设。

  石臼港建设,迎来转机。

  1980年3月,国家计委批复山东省编报的《石臼港设计任务书》,同意建设煤码头一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投资7亿元人民币,工期5年,并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选址之争,历经三年,尘埃落定。

  1980年11月,刘炳寅以港口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身份,从省城济南来到日照,开始了他的港口生活。

  从此,与这座港口荣辱与共,不离不弃。

  一个港口,点亮一座城市

  “没有一个工程,像石臼港一样,牵动那么多国家领导人的心。”刘炳寅自豪地说。

  胡耀邦、李鹏、万里、谷牧等国家领导同志先后14人次来港视察,关注港口建设进度,解决建港中的难题。

  在既无大中城市,又无老港依托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迎难而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座底浮坞出运沉箱下水、钢栈桥整体吊装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费用。

  1986年5月,石臼港通过国家级验收,工程总评优良并荣获了国家银质工程奖、施工鲁班奖,并入选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

  1986年5月20日,一个让日照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一个永久载入发展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国务院批准:石臼港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

  石臼港正式开港开放,作为国家能源运输大格局的重要棋子,郑重嵌入共和国版图。

  这一天,对于建设者刘炳寅来说,终生难忘。

  一年后,刘炳寅被任命为石臼港务局(现更名为日照港集团)局长。那时,他已经54岁。深知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为港口做贡献的他,大刀阔斧进行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组织人事、劳动工资等一系列重大制度的改革,使石臼港连年以较大比例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港口今日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石臼港不同于其他港口,别的都是在老基础上改进更新,石臼港是白手起家,在一片荒滩上从零开始。”1977年开始争引,1986年正式交付使用,亲历港口的争引、选址勘查和建设与运营,付出太多的汗水与心血,刘炳寅对港口,怀有非同一般的感情。

  “没有1978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就没有今天的日照港;没有日照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和恰好居中的地理条件,就没有今天的日照港;没有中央、省、地区和日照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日照人民的无私支援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日照港。”

  85岁的刘炳寅回头看,40年前石臼港的筹划建设之路,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而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日照人民的淳朴善良:港口建设之初,日照百姓如同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支前一样,推着独轮车,投入到火热的建设工地。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石臼港正式运营三年后,1989年10月31日,地级日照市正式成立。

  港城同荣是刘炳寅一直倡导的,他说:有些港口人抱怨港口下放,我认为港口划归地方后,才真正发展起来,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就没有东西港区的贯通,没有港口今日的发展后劲。

  一带一路助力强国梦,瓦日铁路直达中原,挖出蛀虫后的港口焕发新生机……时刻关注港口发展的刘炳寅,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而这座生活了40年的城市,更是令他欣慰甚至惊喜:“日照的发展,超出我的想象,土气落后的‘地瓜县’,已凤凰涅槃,惊艳四方。”

  刘炳寅简历

  刘炳寅,河北黄骅人,全程参与日照港的筹备与建设,为日照乃至鲁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33年出生于济南;1980年11月来港;1987年10月任石臼港务管理局党委委员、局长;1989年12月任中共日照市委常委、副书记;1990年6月任石臼港务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1992年1月—1993年9月任日照港务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林夕)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