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我要投稿

乡土色彩的手工坚守

发布时间:2018-11-16 08:58: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阎庄镇“过门笺”

  记者 管玉杰 通讯员 丰西花

  2007年,以莒县阎庄镇为代表的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在这一次次的荣誉当中,离不开莒县阎庄镇大柏林村53岁的民间艺人“过门笺”传承人史龙江为代表的几个手工艺人的坚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阎庄镇大柏林村,全村200多户家庭中有150多户制作“过门笺”。在制作高峰期,走在村里就能听到制作“过门笺”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每年的“小雪”过后到腊月十五期间,是制作“过门笺”的高峰期,村里到处都是制作“过门笺”留下的花花绿绿的纸屑,成为当时村里的一景。而今,全村只有以史龙江为主的三五个人还在坚守着这门传统手工制作“过门笺”的手艺。

  “过门笺”是汉族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叫挂钱、吊钱、斋牒等。在鲁东南一带,每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贴上五颜六色的“过门笺”,微风吹拂,“过门笺”,随风飘舞,是正月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年贴“过门笺”,是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过门笺’制作工艺有单色、套色之分,套色就是将各色彩纸叠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彩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套色过门笺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史龙江介绍,传统的“过门笺”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与农民和农村的居住特点相适应,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等艺术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在史龙江的作品中既有“十二生肖”“锦上添花”“鸿福临门”等传统题材,还有具有现代气息的“乡村振兴”系列作品,更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作品。这些内容丰富的“过门笺”张贴在门楣上迎风飞舞和春联交相辉映,给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喜庆氛围,深受群众喜爱。

  “2017年县领导走访慰问德耀日照先模人物的时候,其中有一项慰问品就是我制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作品。”史龙江说。

  史龙江介绍,2004年,村里有人引进了一台印刷设备,经过改造后,可以制作“过门笺”,其效率大大提高,一台机器只干一个月,就能顶上之前全村人手工制作两个月的产量,纯手工制作“过门笺”受到巨大冲击。

  “2004年之前,村里还有50多户人家在手工制作‘过门笺’,因为不挣钱,之后坚持这门手艺的人迅速下降。”史龙江说,机器制作“过门笺”效率高,价格也低,这是冲击手工制作的重要原因。

  “我纯手工制作,一天能做20门左右,如果卖5元一门,加上成本,才卖1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在集市上根本就卖不出去。”史龙江说,如果出去打工的话,一天至少能挣150元左右,甚至更多。

  史龙江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制作“过门笺”,从事该行业已经近40年了。制作“过门笺”需要备纸、染色、裁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配套子、定型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过门笺”用的刻刀有40多把,形状各异,也都是他自己亲手打造的。

  为了不让这门艺术失传,史龙江经常受到邀请到中小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更有来自青岛、济南、云南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以及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登门向他学习。不管谁来向他学习,他都无偿教授,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指导他们手工制作“过门笺”。

  如今,让史龙江一直孤独的坚持手工制作“过门笺”的动力,就是热爱和传承。“从我老爷爷那辈人就说,我们村制作‘过门笺’的历史得有上百年了,具体有多少年,现在也无从考证。”史龙江说,他得坚持下去,不然这门手艺就失传了。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