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我要投稿

齐鲁不凡,底气从何而来?专访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6-21 15:14:27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和考察山东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要求山东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3年来,山东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巩固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时代新内涵、新标准,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着力在智慧农业和共同富裕上下功夫,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交出了一份卓尔不凡的答卷。

6月16日至18日,经济日报连续3天刊发《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报道刊发后,在齐鲁大地,特别是在潍坊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

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

↓↓


以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近期,经济日报聚焦山东“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创新提升实践,刊发了《齐鲁不凡》系列报道。这几年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山东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经济日报推出的《齐鲁不凡》这组调研报道,又将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起到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
记者: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和考察山东时,两次提到“三个模式”和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对此,您是怎么理解和认识的?
 
刘家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临山东考察指导,对山东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2018年,总书记两次提到山东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深切体会,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信任和肯定,是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也是对山东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第一,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也难以建成现代化强国。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方面,我们应该深化认识、积极作为,为全国蹚出路子、作出表率。第二,山东必须自觉担起农业大省责任。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实践中,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压奋进、埋头苦干,各地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但与党中央要求、与兄弟省区市、与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三个模式”在促进潍坊和山东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只把其作为历史经验放在那里,作为光荣牌挂在那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努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您认为“三个模式”的核心和内涵是什么?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刘家义:“三个模式”发端于潍坊人民的创新创造,“诸城模式”主要是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潍坊模式”是潍坊各地农业农村改革经验的集成,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寿光模式”主要是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改革经验。我体会,尽管这“三个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其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方向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诞生,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紧密相关。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但“三个模式”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仍然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要抓住人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各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大胆探索创新,多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做文章,探索多渠道、可持续、长效化增收致富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抓住改革创新这一关键,进一步梳理改革重点,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重点,注重保护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闯、大胆试,突破梗阻、突破制约,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要把握全产业链发展这一重点,在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拓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空间。要坚持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推动乡村振兴,每个地方、每个村庄情况各异,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记者:3年来,山东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做了哪些创新探索?形成了哪些有效经验?
 
刘家义:3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深入挖掘“三个模式”时代价值,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44∶1缩小到2020年的2.33∶1,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我们体会到,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基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中,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选派5万多名党员干部任第一书记,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坚持产业融合,顺应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趋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500余个,寿光蔬菜、烟台苹果、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4个产业集群获批创建国家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坚持科技赋能,用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7个创新团队、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和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平台,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综合机械化率达89%。四是坚持开放驱动,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制度型开放,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提升农业竞争力,2020年山东农产品出口额达1257.4亿元,连续22年“领跑”全国。五是坚持城乡一体,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整体推进县乡村发展。今年,我们在10个县(市、区)启动了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以县为单位一体推进农村产权、财税金融等改革,充分释放制度创新、政策叠加协同效应。
 
记者: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山东农业农村现代化?
 
刘家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全面”,难在“全面”。“全面”体现在地域上,是全域的乡村振兴,不是一部分乡村振兴;体现在领域上,是“五个振兴”协同发力,不能有“短腿”“弱项”;体现在群体上,要让全体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体现在时间跨度上,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又要干在当下、积极探索。
 
当前,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处于点上探索到全面推开、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完成好这个重大使命,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落实好“五个振兴”和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指示要求。产业振兴方面,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山东粮食播种面积要达到12440万亩、总产达1090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让农民更多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今年开始,我们将连续3年竞争性评选10个现代农业强县,每个强县由省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人才振兴方面,要广辟引才育才用才渠道,常态化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和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周末工程师等形式服务乡村,推动城乡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文化振兴方面,山东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文化资源,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农民群众精神力量,用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用红色文化激发农民群众奋斗热情,着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今年要完成90%以上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完成40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组织振兴方面,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领航”工程,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总结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内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1万个以上。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文则文、宜旅则旅,统筹协调、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振兴推向前进,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记者:经济日报这组报道,在发挥“三个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刘家义:感谢经济日报一直以来对山东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推介宣传。经济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新闻媒体之一,紧扣时代主题,着眼全国大局,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这次,经济日报社组成专题调研采访组到山东潍坊调研“三个模式”,深入潍坊各县(市、区),深入乡村及社区,深入企业、合作社和群众,挖掘鲜活案例,总结最新进展,加深了我们对“三个模式”内涵的认识。这组报道,全景式生动展示了潍坊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新拓展、新变化、新成果,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必将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希望经济日报一如既往地关注山东、宣传山东,帮助我们及时总结挖掘基层的生动改革实践,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调研报道刊发后

在山东广大干部群众中

引发热烈反响

日前

山东潍坊市委、市政府致函本报

↓↓

业农村现代化中走在前列





经济日报编辑部:
 
前段时间,经济日报社派出调研组,对潍坊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探索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并于616日起,连续3天整版推出《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报道在齐鲁大地,特别是在潍坊引起强烈反响,国内权威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讲到农村改革发展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3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全面起势。诸城、寿光等县市立足当地特色,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作为,潍坊全域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画卷。新发展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突出现代农业主业,把乡村振兴作为主战场,持续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勇闯新路、走在前列。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我们正锚定“GDP过万亿、进军国内二线城市、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的奋斗目标。《齐鲁不凡》系列报道,必将激励我市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创造新的业绩。恳请经济日报社一如既往关注潍坊、支持潍坊、宣传潍坊,热烈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来潍坊品特色果蔬、看“鸢都”之美、赏民俗风情、享品质生活!
 
中共潍坊市委
潍坊市人民政府
2021年620
因地制宜“兴” 踏踏实实“行”

经济日报评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踏上新征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踏上新征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过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上,潍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勇担责任使命,依托当地特点和资源禀赋,创新提升“诸城模式”“寿光模式”“潍坊模式”的时代内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释放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创”出了新路径,“植”出了新天地,“画”出了新境界。

乡村就该有乡村的样子。乡村建设可以借鉴城市的文明元素,却不能用大城市的标准来评价、审视和规划,振兴乡村的目的,是使其成为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而不是看似美丽现代却丢了乡土之魂。同时,乡村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气质”,这是推进乡村建设时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切入点。注重呈现生动鲜活的乡村特色元素,努力保护传统的乡土文化根脉,赋予美丽乡村新的时代精神,各美其美,方能美美与共。

因地制宜,才能扬长避短。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产业定位,宜鱼则鱼、宜虾则虾,宜果则果、宜瓜则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能大呼隆、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学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瞄准可以延长所在行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供应链的领域,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精神风貌,塑形、强体、铸魂协同推进。

美好生活是创造和奋斗出来的。坚持因地制宜谋划和施策,资金投入上“真金白银”,政策措施上“真刀真枪”,这就确保着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不仅要干,而且还具备干成干好的基础和条件。潍坊被赋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重任,样板与先行区的意义正在于此。

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迈进,既要大干快干补短板,也要久久为功管长远。一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弱项,规划好产业布局,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各级党员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求速度、讲效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进。另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循序渐进、踏实前行。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一茬接着一茬干,科学把握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节奏,在实干中发现问题,在奋进中破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乡村广袤,这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我们要以奋进的姿态走好崭新的征程,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里大有作为,用智慧和汗水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落地成美丽现实。走在前边,干在实处。潍坊当如此,其他地区当如此。

调研报道回顾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改革开放以来,源自潍坊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市场流通带动商品经济发展等经验成为引领全国农业发展的风向标,逐步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自1990年起,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数据显示,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去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蔬菜、畜禽、农机3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千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6月6日,《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发布。这一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发布、试行,将对推进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临朐晨曦风景。高秀花摄

骄人的成绩值得自豪,但山东特别是潍坊广大干部群众不骄不躁,在新时代征程上继续奋勇争先,不负使命担当。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表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是新时代山东和潍坊的使命担当,有着迫切的实践需求,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其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努力“在制度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在科技创新上有突破,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突破”,积极巩固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让“三个模式”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潍坊市寒亭区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51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一角。(资料图片)

——改革创新有突破。曾因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闻名全国的诸城,继续创新探索,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推动了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双提升”。群众有想法,干部有办法,推进有章法,努力“创”出一条新路径。

——开拓发展不停歇。曾因“蔬菜改变中国”的寿光,推进“产业全链条融合、城乡全要素融合、治理全领域融合”,以“三全三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寿光设施蔬菜的国产种子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基本掌握了蔬菜产业发展“话语权”。党员干部走在前头,企业家创业有劲头,群众发展有奔头,富美在地头,发展尝甜头,努力“植”出一片新天地。

——万紫千红竞芳菲。曾因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潍坊,在乡村振兴路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东方花都”青州,农民种花“种”出了一个年交易额110亿元的大产业,“青州花卉”品牌价值列全省花卉品牌第一位;在蔬菜出口大县安丘,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蔬菜出口连续保持上扬势头,成为日本、北美、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临朐,紫色成为浪漫和致富的代名词,薰衣草山谷改变了偏僻的山村,艳丽的大樱桃撑起了百姓的钱袋子,“美丽经济”正在成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亮丽底色;在寒亭,2.51万亩海水稻长势喜人,“禾下乘凉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昌乐,“火山农业”“火山产业”渐成气候,84座古火山与现代农业牵手,努力打造全国火山农业示范区,“火山农八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在高密,一曲“红高粱”响遏行云,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为农服务中心遍布乡村,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的经验渐次推开……各县市区一幅幅美丽画卷,共同“画”出乡村振兴的新意境。




诸城“创”道

——《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一

未到诸城,只知道,这里不靠海、不沿边、无矿产,新世纪前没有铁路,至今也没有通高铁,很难想象,一个“四不靠”的地方,什么才是其发展优势?

走进诸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街区设施,禁不住惊叹“县级市能如此繁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入选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一系列的亮丽标签,彰显着发展引领与产业带动的感人答卷。

看似矛盾的两面,就这样汇聚于诸城一身。究竟是什么,让这座小城脱颖而出?

请看详细报道→《“四不靠”的小城,如何“创”道?




寿光“植”造

——《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二

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由寿光人贾思勰著述,泽被后人,称颂后世。与这一农耕文明历史杰作交相辉映的是,今日的寿光,正用蔬菜改变中国。穿境而过的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在开阔的乡间绵延,这是专属“中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

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200万人次,每天蔬菜成交量超1500万公斤,通过寿光走向全国的蔬菜影响几亿人的餐桌,菜乡寿光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种植成就农民。

如何打造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如何面对农业导向变革、新一轮种业革命、农民增收大局,从而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请看详细报道→《寿光“植”造,别有洞天!





潍坊“画”卷

——《齐鲁不凡》系列调研报道之三

用全国1‰的淡水、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是我国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这就是山东潍坊。

来到潍坊,农业现代化水平颠覆了

记者对农业的认知:种地成了技术活,新农品让人眼界大开,智能温室大棚里机器人就有好几种,农业早已不是过去的旧模样,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民住在景区绝非虚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破解了一个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难题,努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县域经济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丰富和发展了“潍坊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倩倩
审核:厉敏
统筹:王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