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我要投稿

疫情刷新了你哪些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0-03-30 09:37:07

2019 版面截屏 连版模板.jpg

疫情刷新了你哪些生活方式?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王娟 刘彦美

  一切都在慢慢回归到原来的模样,企业复工复产、餐饮业恢复堂食、超市延长营业时间、市民凭借健康码出行,我们熟悉的城市又回来了。

  而这熟悉的背后也透着些许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分餐制、使用公筷、保持1米间距、出门戴口罩、线上销售、加强锻炼……


xtb.jpg 改变“月光”,学会攒钱

  “开店3年来,我几乎月月花光挣的钱,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不用攒钱。”95后何晓和朋友合伙在大学城附近开了一家网咖,店里生意一直不错,她每月纯利润都在万元以上,可即便收入高,何晓却几乎没有积蓄。“店里有2位网管,每个月除员工固定工资、房租水电等支出外,挣到的钱我基本都花完了。”

  3月24日,大学城因没有开学,何晓的店里空无一人,只有几十台没有开机的电脑整齐放置在桌子上。“我喜欢买限量版包包、口红、名牌衣服、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平时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而且我总认为自己有赚钱的能力,所以根本没考虑过攒钱这个问题。”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何晓对于金钱的认识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疫情发生后,突然间没了收入,但是工资、房租等支出还得照付,我实在没办法,和父母借了3万元维持周转。”学校迟迟没有开学,何晓也没有了收入,更没有存款,只能和父母伸手要。“不仅仅我这样,很多朋友平时没有存款、没有规划,最近两个月一直都焦头烂额。”何晓说,朋友圈里很多朋友都在发愁信用卡、车贷、房贷怎么还,还有人说自己马上要“吃土”了。“看来看去、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以后要学会攒钱,要有危机意识。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何晓和一些朋友聊过,他们也都有这样的想法,要改变以前“月光”、超前消费的习惯,改变过去“透支消费”的生活方式,让手里的现金多起来。

xtb.jpg 从线下转战线上 一天卖菜1500公斤

“今日特价新鲜蔬菜,芸豆11.6元/公斤,黄瓜5元/公斤……需要的请接龙!”

  每天上午8点,菜商小秦在华兴小区的业主群里准时上传当天团购青菜的信息。

  很快,订单一条条地通过微信发过来,小秦在本子上一一记下小区名、单元号、蔬菜种类和数量。

  在城西,小秦的丈夫小杨将今天收购的1500公斤蔬菜用车运进城。

  称重、分装、打包、装车……

  中午刚过,小杨和小秦分别开着车奔赴到新市区20多个小区送线上下单的蔬菜。

  “我们这也是被疫情‘逼’出来的办法。”

  疫情前,小杨家是东港区沙墩市场蔬菜供货商,市场90%的蔬菜都由他们供给,每天批发蔬菜在1000—1500公斤。

  但是疫情之后,市场暂时关闭,后来每天只对外开放2小时,大大减少了蔬菜的销售量,小杨家每天上千公斤的蔬菜急需出货。另一方面,各小区居民及社区超市又迫切需要新鲜蔬菜,苦于没有渠道。于是他们改变销售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由主攻市场变为直供小区。经过和新市区各小区物业协商,他们最终进驻新市区近30个小区。每天通过微信下单,有团购也有散购,蔬菜销售量在1500公斤左右,这已经超过了疫情前向沙墩市场的供菜量。

  “肯定比以前要累,但是没办法,特殊时期必须特殊对待,也为自己找出路和商机。”虽然是被疫情“逼得”改变了主要销售渠道,但是小杨和小秦对转型之路还是比较满意。

xtb.jpg 保持距离,离你一米

  “疫情期间,排队保持一定间隔,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一自动取款机前,排队等待的王晓晓,虽然戴着口罩,但还是自觉和前面的人保持着距离。40岁的王晓晓,原本一天一趟去超市买菜,如今却是几天一次大采购,要说疫情给她带来的变化,莫过于“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超市结账时,也不像以前人挨人了。”王晓晓回忆,在超市结账区,张贴了醒目的“请保持距离”等提示字样,如果有的顾客没有按照要求去做,收银员会立即提醒。“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偶有少数人在被提醒后,也都会虚心接受,毕竟这是对每个人健康负责。”

  经常坐公交上下班的花花,也有同样的变化。“以前,我也和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等公交时,人和人之间挨得近一点也没关系。”现在的花花,特别在意跟别人的安全距离。

  一次,花花坐电梯下楼,到了4楼上来一个邻居,戴着口罩的两人相视一笑,花花往里靠了靠,邻居也自觉站在了另一个角落。“‘因为爱你,离你一米’,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花花满脸认真,这次疫情给大家上了严肃的一课,一米线是文明线,也是安全线,保持安全且文明的距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花花的看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人都喜欢凑热闹嘛,即便是排队,也喜欢三五个人扎堆聚在一起,但在疫情期间,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刻意保持距离又有序的排队的现象很好,也应该保持。”张斌说,另外,大家在乘电梯或公交车时,身体动作幅度都会自觉地变小一点,这也是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一种提升。

xtb.jpg 勤洗手、分餐制 在家吃饭用起了公筷

  这段时间,胡睿家里有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吃饭时,妈妈总是准备一双公筷。

  “开始是一双公筷,让我用,说是我整天在外面应酬多。后来,要求每次吃饭大家都要各自用一双公筷。”他说,“特别讲卫生,恐怕有什么病菌相互传染。”

  不仅如此,胡睿还发现,过去不怎么管的洗手问题,妈妈也突然抓得很紧。“下班回家,首先叫我洗手,而且要用洗手液或者酒精消毒液,过去她可不会这样严格。”

  “直到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一家人才重视起来。”家住老城区的孙先生,即使前几年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直在吃药治疗,也从没有想过家中要使用公筷。“公筷公勺”的话题是疫情发生后,孙先生的妻子提出来的。“起初,是一双公筷,谁夹菜就用公筷夹到自己碗里。”孙先生妻子觉得一副公筷用起来麻烦,就买了几双银质筷子作为公筷,以便和家里的木质筷子区分,每人固定配置一双。“以前媒体多次倡议用公筷、公勺,其实这种倡议真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家里的公筷制是会不断传承下去的。”

  随着孙先生的复工,午饭只能在外面吃,妻子的担心又来了:“外面吃有隐患,家里有老有小,实在不放心!”

  夫妻俩几番商量,最终实行了分餐,“每人一个拼盘,每样菜都少来点,自己吃自己的,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都习惯了,洗碗也不麻烦!”孙先生一家对于这种改变,很是满意。

xtb.jpg 调皮的“神兽”知道爱爸妈了

  “当当……欢迎妈妈回家!”大宝、小宝戴着口罩一个手拿酒精喷壶,另一个拿着手部消毒液,对着李为就是一阵喷。

  这是3月23日中午李为回家的欢迎仪式,那天中午下班后,她去超市采购,12点30分大宝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说她和妹妹在门口等着给她消毒,没想到1点多回家的时候,两个宝宝真的坐在门口等她,大宝在她衣服上喷了酒精,小宝也让她伸出手,使劲地按喷头,却怎么都按不出来,急得找姐姐帮忙。

  最近,李为欣喜地发现,曾经调皮的“神兽”知道爱爸爸妈妈了。

  前天下雨,大宝发来信息“妈妈,下雨了,你带伞了吗?”“带了。”“好,那我就放心了。”

  3月8日,李为7点半起床,就看到了大宝端过来的牛奶香蕉松饼,还精心地摆上了香蕉和橘子,“妈妈,节日快乐,这是我和爸爸给你准备的礼物。”

  暖心的大宝从前一天就和爸爸说好,要给李为一个惊喜。果然,牛奶香蕉松饼真的很甜。

  这些天,每晚洗漱,大宝和小宝都会抬过来一盆洗脚水,刷牙的水也会给爸妈准备好。大宝还学会了炒鸡蛋,有时候还会和小宝说:“妹妹你想吃啥?姐给你做。”偶尔还会抢着去帮李为洗碗,还笑嘻嘻地说,“妈妈,我长大了,我帮你。”

  这样的大宝,让李为心生愧疚,自从生了二宝,大宝几乎都交给了爸爸,这段时间的网课也都是大宝自己在上,大宝真的懂事了。小宝太小,虽然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妈妈,爱你哟”也是经常挂在嘴边。

  “我的小棉袄,长大了。”李为心中溢满甜甜的满足。

xtb.jpg 早跑步、晚瑜伽 坚持锻炼健康第一

“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生命脆弱而珍贵,身体健康是家人的福气,所以要坚持锻炼,好好爱护。”张薇感慨,人到中年突然就明白了健康的可贵。

  张薇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总喜欢晚睡晚起,尤其是复工前,吃了睡,睡了吃,可是睡眠却越来越差,有时还头晕眼花,每次量血压,老公总要唠叨半天:“你看又到90、150了,不可能这么年轻遗传高血压就开始有了啊,你可千万要注意点,好好锻炼啊。”

  她知道老公是担心她,但她每次都会生气。其实自己的身体,她自己知道,可是她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睡觉时间再长都感觉到累,一坐下就不想起来,感觉全身乏力,一点都不想动。之前,她也看过中医,吃了多半年的药,也没有改变。

  最近,老公开始早起跑步,晚上陪她练瑜伽,为了鼓励她锻炼,老公许诺只要她肯早起锻炼,早饭他全包。一向讨厌厨房的老公拿出了最大诚意。

  想想才40岁,就把自己折腾出了一身病,张薇有些心酸。再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刚过60岁,一个腰腿疼,走不了路,一个高血压,前年主动脉出血,差点把她吓死。她也经常劝说父母,要好好注意身体,但妈妈总说,“你看看村里,这个年纪的都这个样。”

  可真不能这个样,张薇心想,自己要把身体锻炼得好好的,将来不能给孩子增加负担。现在,她每晚坚持练瑜伽,隔天早起锻炼,一定要让自己回到健康的状态,有质量地过好每一天。

编辑:佘宗花
审核:厉敏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