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共兴共荣,写好高教时代答卷——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专家推动“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4-15 09:16:41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备人才、科技、创新、文化等软实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根本支撑和关键所在,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人才。
  近年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扎根日照,立足日照,服务日照,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库”“智囊团”作用,聚力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同向发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从无人机研究广泛应用,到乡村振兴结出丰硕研究成果;从电子商务全面开花,到志愿服务走细走实,一个个生动实践不断推动着学校与城市,共生、共兴、共荣。
  产教融合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消防无人机系统填补了国内高层建筑火灾救援装备的空白;森林消防无人机系统和吨级森林灭火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吨级森林灭火弹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指定森林消防产品……聊起这些科研成果,李杰如数家珍。
  作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处处长、无人系统应用研究院院长、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科带头人,李杰这些年始终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中深耕。他扎根本土,以教促产、以教促研,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及技术革新、教学,社会服务以及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本硕博均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李杰,从千里之外的西安来到日照,成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的一员。当年9月,他就作为学科带头人,建立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并于当年完成首批招生人数20人,目前该专业已完成3批次招生,在校人数70余人。该专业于2023年获批山东省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
  高校不仅是城市吸纳人才的“蓄水池”,更是为城市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在这个“主阵地”上,李杰既是科创人才,也是为日照高校培养人才的“城市合伙人”。他除了建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更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建成了一个包括产品研发、技术孵化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省级无人机高技术研发中心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且率队成立了无人系统应用研究院,带领团队对接产业链实现产业化运营,开展人工增雨、海上救援、森林灭火、城市消防等工作。截至目前,研究成果达十几种。
  “我们与本土企业山东华信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吨级森林灭火弹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指定森林消防产品。去年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也采购了我们的研发产品‘海上无人机救生装备’,用于海上救援。”李杰介绍,他们所研发的高层建筑消防无人机、森林消防无人机及吨级灭火弹系列产品均已转化应用,目前已实现合同金额2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堂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呵护学生学习成长,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堂外,作为一名科技创新型人才,李杰始终潜心无人机研究,加强产学研对接,打好教育与产业组合拳,扎实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不止于此。“专注无人机研发之外,我们还于去年创办了无人机专场培训班,目前已培训200余人,并获批了日照唯一的中国AOPA协会授权的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考场。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青少年科技知识普及教育,联合日照市侨联,走进新营小学、北京路中学开展‘科普进校园 科技促成长’活动,向孩子们近距离传播无人机方面的知识,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探索热情。”李杰告诉记者。
  从高校到城市,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城市+大学”融合发展上,李杰和他的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杰说,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城市发展赋能。
  从2021年扎根日照至今三年间,李杰及其团队取得的荣誉成果无数,他负责的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他本人曾获“山东省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先锋”“日照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还入选了首批日照市科技创新智库高端人才专家库,日照市创业导师、日照市企业科技专员。曾先后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自编教材3部,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部,等等。
  一项项荣誉写满了光华,一个个头衔承载着使命与担当,这些都是李杰及其团队在产教融合、科技创新方面用实绩作答的最好展现,也是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全力推动“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的最好见证。
  架桥探路 让大学与乡村同频共振
  她的身份有很多,是大学教授,是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是创新智库专家;她的工作很纯粹,躬耕教坛,教书育人,心系乡村,匠心筑梦;她曾荣获“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省部级教科研获奖32项,省部级科研立项31项,包含北大核心期刊12篇……
  她说,自己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日照涛雒人,只想尽其所能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她就是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郑美花,一名立足主业之余,同团队躬身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研究的工作者,其主要社科研究项目成果及咨政报告、调研报告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非遗研究、乡村产业升级(茶产业的研究)、产业链打造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多次为我省市各级政府提供可借鉴性建议和意见。她架起了“校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桥梁,而她则成了这座桥上的“探路人”。
  现任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的郑美花,从事乡村振兴研究工作已经有六年的时间。这六年间,她同团队一起,踏遍了我市各个区县的村村镇镇,作调研写课题,为的就是保护和开发好这些传统村落。
  在郑美花看来,振兴古村落就是保护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而乡村与城市,如同大学与城市一样,总是相伴成长的,只有形成合力、深度融合,才能互相赋能、相互成就。
  近日,走进省级古村落莒县库山乡苑家沟,石井、石屋、石磨、石碾以及独轮车、牛车等老物件、老古董随处可见,古朴气息浓厚。“这个古村落也是我们给做的保护策划,提供的技术服务,目前该村落正忙着规划升级,室内墙绘已提上日程。”郑美花介绍。
  在研究古村落与乡村振兴上,郑美花是专家。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照市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课题曾荣获2019年度日照市第一批“创新种子”入围名单“个人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她致力于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古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去挖掘,打造了传统文化的“新产品”,推动了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综合建设的全面发展。
  从官草汪到九条沟,从褚加坡、赵家石河到下崮后村,既有宏观的山区、平原和沿海等地的综合项目,又有微观上点、线、面结合的统筹规划项目,这些都是郑美花及其团队对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除了潜心从事古村落研究,郑美花还带着众多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一线。在赵家石河村开展“丰收广场舞台”系列墙绘绘制,用公益之心助力乡村容貌换新颜;在竹洞天风景区黑陶非遗工坊,带领学生感受传统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
  自2022年以来,他们还在全市各区县打造了7处“乡村振兴服务站”,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一线,既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度融合,又能对乡村孩子进行扶智帮扶,为老百姓宣传普及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郑美花认为,高校是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宝库,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的参与指导,这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割裂的矛盾,从而彰显出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功能,为加快推进日照市“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眼下,郑美花正忙着做“新质生产力赋能日照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山东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日照市乡村振兴研究”等课题。她说,将持续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咨政服务、校地融合,不断促进大学与城市双向赋能、同频共振,源源不断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添智。
  有人说,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一所大学的品质能影响一座城市的品味。升格职业本科以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市校融合”战略,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方面主动为日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力推动了“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编辑:王晶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