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奋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竞跑 ——日照东港农业发展集团三年发展掠影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2-15 09:04:16

  d4c4e63251b459f6feb2256206969f4d.jpg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一直都有脚步不停的“追梦人”。

  2019年6月,日照东港农业发展集团挂牌成立。自此,这个集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光伏发电、矿山修复、热电联产等业务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便开启了“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的发展之旅。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短短三年,凭借服务发展大局的责任与担当,瞄准做强做大的坚定与信念,坚持超越自我的务实与创新,东港农发集团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竞跑。

  数据显示,目前集团拥有17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资产总额27.96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56.51%。发展身板越来越结实的东港农发,在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1年,“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发布,东港农发集团是日照市国企中唯一上榜企业。这是日新月异的“农发节奏”,这是砥砺奋进的“农发强音”!

  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如今,循着企业的坚实足迹,重温发展的过往,探寻成长的秘诀,还原出一个充满励志的“农发故事”。

破发展之“难”

  时针拨回到2019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日照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日照篇章。

  和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东港区委、区政府整合新东港涉农板块,组建成立东港农发集团。

  农发的扬帆起航,被寄托着众多的期待:这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国企改革、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创新性举措,也是发展农业产业、保障农民致富的强劲抓手。

  农发的扬帆起航,也面临着艰巨的考验: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短,如何快速突破?农发的核心团队都没有抓农业搞项目的专业经验,做活做强企农融合文章如何解答?

  都说万事开头难,农发成立仅半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大家都认为的“附加题”也成为了发展中的“必答题”。

  “我们知难,但不畏难!”日照东港农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东波说,“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一旦畏难发愁,一旦有了焦躁情绪,你的思路就关了一半。”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一时间成了农发人的共识和心声,也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儿。

  抓在要处,以党建引领寻突破———以集团品牌“党旗红遍农发路”为抓手,打造“一支一品一特色”,探索实践党建共建、共赢发展的“共建+”及党建一体化工作新模式,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为企业注入澎湃动力。

  干在实处,以产业支撑图振兴———扎根农村、立足农业的农发集团,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坚持“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同壮大企业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工作总思路,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面对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如今的农发,用实干实绩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是全市首家省级田园综合体———

  走进龙门崮田园综合体,在乡村记忆馆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变迁,在农业科普馆中了解科技农业的魅力,在龙门崮景区畅享运动游戏的快乐,在黄桃种植基地体味丰收的喜悦。

  集农业旅游、养生度假、户外运动、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龙门崮田园综合体,探索“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小镇”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并实行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当地农民调整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和品种,带动周边12个乡村的1.3万户村民增收。

  这是全省前列的现代化蛋鸡场———

  来到喜农循环农业蛋鸡养殖车间,母鸡住着八层“楼房”,饮水喂料供应、排泄物的传送、鸡蛋收集等全部采用自动化操作。鸡蛋产出后,经过杀菌、消毒、喷码、分级、包装,一箱箱无菌鸡蛋“新鲜出炉”。

  循环农业蛋鸡养殖项目,存栏蛋鸡50万羽,现4栋鸡舍满栏运营,日产蛋量45万枚、26.5吨,硒元素含量是普通鸡蛋的6倍,让产品得到了客户认可,年产值8000万元。国外进口的蛋鸡养殖管理设备,全自动地下中央输粪系统,全密闭无害化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加工车间,项目实现了集约化的智能生态生产模式。

  这是全市最大的光伏电站———

  站在三庄镇最高处,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光伏发电板,似铠甲一般覆盖在山坡之上,堆砌起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场面十分壮观。

  东港区集中式农光互补电站项目,通过利用三庄镇的农村荒地、荒坡等资源,在光照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开展光伏精准扶贫。地面上是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种植中草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光互补”。目前项目建成90MW光伏发电站,累计发电量达4.56亿千瓦时,拨付扶贫资金2635.82万元,吸纳1.5万余人次进园务工。

  数据统计,自成立至今,农发集团主要经营光伏发电、废弃矿整治、蛋鸡养殖、港丰热电、龙门崮风景区及田园综合体农业种植项目,累计实现收入12 . 83亿元,利税9249万元。

解民生之“盼”

  城市蝶变的图景上,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农发声音愈加唱响,农发印记日益鲜亮。

  一个个发展的大项目,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从中读到了有责有为的国企担当,更有不负期待的民生情怀,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解锁“三生三美”的幸福生活”。

  贫困乡村,变了!

  连赵士成自己都没想到,68岁的他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成了“打工一族”。“光伏发电项目流转了俺刘家庄子村的山岭薄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过去的穷村如今大变样,我也在项目干了防火员,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真好。”说话间,老赵难掩笑意。

  据项目负责人李海龙介绍,项目每年的光伏组件清洗、光伏场区除草、金银花采收、农业种植等工作,可以吸收周边板石、刘家庄子等村村民4000余人进园务工,每人每年可实现收入近万元。

  不仅如此,项目建设流转周边村民和村集体的土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村民和村集体都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费收益。同时每年拿出580万元的发电收入,用于帮扶全区1419户群众。

  光伏发电项目落地,赋予了土地新的价值,让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

  城市疮疤,好了!

  王家官庄和尹家河矿山废弃采石场修复项目的前后对比图,让人很是惊讶:曾经满目疮痍的山体下,植被被破坏,垃圾堆成山,河流沉淀着厚厚的泥浆,毫无生机;如今废弃的采石场披上了绿装,到处是种植的黑松、连翘、爬山虎,一条农发路联通向成路和山海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多年前,南湖镇尹家河的采石场,因无序开采,使青山掩映的山体留下了一处处生态伤疤。采石遗留的危石、陡崖等安全隐患,以及“晴日漫天土,雨天都是泥”的脏乱环境,也让周围村民连连叫苦。

  项目负责人李翔回忆,生态修复项目于2019年12月进场,通过危岩体卸载、台阶式削坡、地形重塑、场地平整、修建挡土围堰和种植穴、覆土绿化等措施实施治理,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227.22亩,预计2024年底将全面完成,届时将新增林草地约1380亩,有效遏制该区域内水土流失,实现生态功能改善。

  山更青,水更绿,生态“失色”的采石场,正逐渐成为绿水青山里的动人画卷。

  烈烈寒冬,暖了!

  家里通上了暖气,家住涛雒镇滨海湾沙岭子小区的王世祥终于不用在家吹着空调穿棉袄,“如今干活回到家,脱了棉袄泡杯茶,真舒服。”他玩笑地说,“这室温高了,幸福感也跟着升了。”

  农发集团下属的港丰热电自2020年启动供暖,如今担负着涛雒镇1753户居民和三家企业的供暖保障。今年又新建供热管1.5公里,可辐射供热区域约34万平方米。项目负责人张念部说,公司有24小时服务热线和夜间抢修队,供暖季最多一晚能上门服务50户,“不是说我们多辛苦,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老少爷们的一句热乎话。”

  港丰项目采用新技术工艺,是日照市唯一一家使用高效煤粉锅炉的供热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同时,港丰充分挖掘热能资源,提高盈利能力,在供热供汽经营范围内,还为加快涛雒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

  冬季供暖是民生工程,港丰用群众满意的服务,让老百姓的心也暖了。

  采访时,听到很多类似这些感动人的故事,它诠释了什么是“时时放心不下”的牵念,什么是“扶一把老百姓”的情怀。农发人把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肩上责任的执着,都融入心中、落到了行动上。

塑企业之“魂”

  发展的转折,需要坚强有力的支点;艰难的征程,离不开披荆斩棘的尖兵。

  的确,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农发集团不可能拥有如今的满满收获。

  勇于担当,履职尽责!202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农发集团的第一个党委会,开在了龙门崮景区一线。

  原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龙门崮景区酒店成为定点隔离酒店。党委会确定任务后,景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短时间内完成防疫布置。

  面对疫情,隔离点上的密接人员情绪不稳定。对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景区员工来说,同样是心中不安。然而他们没有退缩、发愁,都在往前冲。怎么防控疫情?怎么阻断传播风险?从网上搜经验,向专业人员请教,与医护人员、保障人员并肩作战。

  时至今日,龙门崮酒店已先后多次承担隔离任务,张良团作为龙门崮项目负责人,明白其中的心酸,“我们酒店员工经常参加疫情防控的志愿活动,他们明显看起来更熟练,连穿防护服都被夸是专业的。”

  攻坚克难,日夜鏖战!尹家河生态修复项目前期,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艰难奋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太难了!时隔三年,项目负责人李翔回忆起那段经历,依然历历在目。进驻项目,现场一穷二白:没路没水,几间板房,扯了电线,打了水井,这就算齐活儿了。条件虽然简陋,没人喊苦怕累,可到了冬季,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凛冽的寒风刺骨,太难挨了。

  “我们是24小时值班,晚上保温杯里的水都冻了,实在太冷就到施工大坑里暖和会儿,还有在挖掘机的铲斗里躲风的。”李翔说,“项目招标前,我们都吃住在山上、车上,最初的那一整年,我们只休了五天假。”

  紧盯目标,连续作战!农光互补项目初期,并不被周边群众接受,他们对“光伏电站会不会带来污染辐射”“项目能否持续运行”等问题产生许多疑虑。与此同时,项目还面临着光伏电站设备供应不足的情况。

  项目全体人员一边为了争取村民的支持,不停地宣传、奔走,一边前往多家设备厂家沟通,压实供货日期。项目一期30兆瓦从开工到并网验收,仅用时86天,二期60兆瓦建设用时4个月,创造了项目建设的“东港速度”。

  分秒必争,加速奔跑!在项目规划中,循环农业蛋鸡养殖场要在20个月内完成建设并实现收益。可对蛋鸡养殖知识,项目负责人、农学科班出身的毕辛彬却是一片空白。边建边学边实践,他一个月内辗转浙江、江苏多家养殖基地,就为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完整的蛋鸡养殖技术。

  2020年疫情之下,蛋鸡养殖是当年第一个开工的项目。自2019年4月开始建设,到2020年5月项目扫尾,鸡苗育雏和厂房建设都是压茬推进。同年7月11日第一批鸡入栏,8月23日见第一批鸡蛋。

  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这些片段的背后,都有着清晰的指向:以钉钉子的精神克服艰难险阻,以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意志和决心,全力以赴攻坚向前。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也正是凭借只争朝夕、勇毅前行的奋进姿态,才塑造了农发集团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三年时间,从全面布局到精耕细作,农发集团用奋斗推开了机遇的大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这段拼搏经历和前进时光,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小城大乡”的日照,正满怀着无比的自信,砥砺着把握未来的勇气,奋力谱写现代化海滨城市精彩蝶变新篇章。

  把握新机遇,砥砺再出发,对农发集团的未来之路,徐东波充满信心,“奋楫争先,善作善成,这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我们的决心。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越是艰险越向前,持续发扬斗争精神,向着愈加开阔的天地进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期待更多更精彩的“农发故事”。(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向阳)

编辑:王倩倩
审核:孙翔宇
统筹: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