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七旬老人的“机械化改革”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2-26 10:02:02

  陈荣元买车了。

  2月20日,五莲县洪凝街道上水峪村南头,一扇院门大敞着,74岁的陈荣元正在院子里忙碌,一旁的电动三轮车擦得闪亮。

  “没买多久呢,俺骑着它方便得很!”聊起新车,老陈一脸兴奋,他说这是家里唯一的“机械化”“现代化”工具。

  院子一隅,安静地“躺着”陪伴了他30多年的手推车。从人力车到电动车的跨越,老陈称此前从没敢想过。

  在农村,家家户户有辆拖拉机或电动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老陈却一直“求之不得”——因为穷。

  上世纪70年代,老陈一家6口挤在半山腰的土坯房里,父母体弱,两个孩子未成年,他只能偶尔打打零工。除去吃喝,所剩无几。

  这些年,老伴生病,孩子常年在外务工,家里两三亩“望天田”仅能解决吃饭问题,生活过得十分拮据。2019年,老两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村里帮着申请了低保,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去年,洪凝街道利用扶贫资金在上水峪村西边建设27个扶贫大棚,以产业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覆盖街道36个村庄的贫困群众,收益以差异化分配的方式进行发放,并优先就近吸纳家庭困难人员务工,带动群众增收。

  老陈便是受益者之一。“我和老伴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村里帮着联系到大棚打工,活不累,一天能赚80块钱。”他满意地说,去年除去务工收入,仅靠项目收益分红、低保兜底等扶贫政策,老两口人均收入就有8 7 0 0多元。

  腰包“鼓”起来了,老陈开始做起“买车梦”。早些年,眼看村里年轻人都用上农用车、电动车等机械化工具耕地,陪伴他的却依然是那辆30多年的人力“老爷车”,他打趣说:“有力气推车的人不推了,没力气的还在继续推。”

  由于年龄大、体力下降,老陈种地越来越困难。村西山坡的“口粮地”不常去,土地撂了荒。面对繁重的农活儿,老陈深知,要想靠双手过上幸福生活,就必须“改革”,但一下掏出几千元买辆车,对于连一分钱纸币都叠得整整齐齐收藏起来的他来说,又不舍得。

  犹豫10多天,他最终把车买回了家。“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咱自己也要努力生活。”这是他下定决心买车的动力。

  一辈子跟“机械化”不沾边的老陈,扳着手指细数着这次“改革”带来的获得感:种田、运料都能派上用场,种地既轻松又有效率,从前徒步上山要个把小时,现在用不了10分钟……

  “靠着党的政策帮扶,我这辈子也过上好日子了!”说到这儿,这位有40年党龄的老人似乎有点动容,眼睫毛轻轻地颤了颤,他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

  如今,老陈穿上马甲,扛起扫把,当了村保洁员,成了“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把村子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个春节,他响应号召,特意嘱咐在外地务工的儿子就地过年,不给政府添麻烦。

  脱贫后,是继续等待救助,还是自力更生?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选择了后者。

  据五莲县扶贫办主任丁伟介绍,去年全县19246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年人均纯收入达11534元。“有的脱贫户做起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的增收小产业,有的选择就近务工鼓起‘钱袋子’,大家都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斗志。”他说,大伙儿都相信,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通讯员 李绪业 朱庆鹏)

编辑:任远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