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他用双手打磨岁月的年轮

发布时间:2019-11-11 15:07:46

CK9.jpg

他用双手打磨岁月的年轮
特约记者 刘明照

  又到深秋,枯瘦的空气里总是流淌着稍许萧瑟的味道,在莒县寨里河镇大翟家沟村伴着“叮咚、叮咚、叮咚……”打石磨的声音循声望去,67岁的翟玉乾正干得热火朝天,他在为客户赶制“微型石磨”。翟玉乾介绍,现在订单已经排很长了,完成这些订单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冬天有得忙活了。而翟玉乾正是现在为数不多还在坚持以手工制作石器的老石匠,这一坚持就是43个年头。

ck11110803.jpg

  如果石头也有性格,那一定是“坚定不移”的。一块块顽石,在亿万年中沉默、坚守,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直到有一天,它们遇见了一双粗糙而灵巧的手,让它绽放出生命的光华,而从事这门工艺的人,我们称他们为石匠。翟玉乾,祖辈几代人都是以打石头为生。他从24岁时就外出在青岛一家石材厂打工,专门纯手工制作石头凳子,石头桌子等石器,干了十几年才返回老家。

  翟玉乾介绍说,大翟家沟村南就是老营顶山,盛产花岗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生产队成立了40多人的“石匠组”,专门制作石磨,制作出的石磨远销临沂、潍坊、青岛等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全村只有翟玉乾还在坚守这门手艺。“用手工凿出来的东西才有个性,看上去也有精神。”正如翟玉乾说的一样,通过手工凿出来的石磨,纹路细密,触摸这些纹路,可以想象到那个打造它的石匠是什么样子的人。翟玉乾和他打造的石磨一样——朴实。

ck11110802.jpg

  过去的石磨,是农村最实用的一种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磨煎饼、磨黄豆,以及磨小米、面粉等。所以尺寸大,推磨的时候得两个人才能推得动。后来,随着电磨的出现,这种大尺寸的石磨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从青岛回来后,就开始制作石磨了。”翟玉乾介绍说,因为他有祖传的手艺,就开始专门制作石磨,并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对石磨的尺寸进行了调整,打造出了“微型石磨”。

ck11110806.jpg

  这种“微型石磨”磨盘直径约40多厘米,一个人就能搬运,用它磨豆浆非常实用。翟玉乾介绍说,制作这样的一个石磨,得用三四天的时间,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很有学问,磨齿的深度、大小等都直接影响着石磨的质量。

  一个石磨由磨堂、磨眼、磨盘、磨台等几部分组成。如果这些东西做不好,磨豆子的时候就不下料,或者下料慢。

ck11110808.jpg

  翟玉乾介绍,刚开始那会磨台是用水泥做的,外观搭配上不好看,后来他就用一整块的石头做成磨台。在做磨台的时候,经常在快完工的时候,石头碎成两半,一天工夫就白搭了。

  “石磨300块钱一个,基本上都是老客户来买。有的是老板送礼用,有的人还当‘艺术品’摆放在家里。”翟玉乾介绍说,现在客户都催着他快做,但是有时候老伴忙得时候,他还得看孙子,所以也快不了。

ck11110804.jpg

  翟玉乾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成家立业,大儿子在济南工作,小儿子在南京打工。所以照顾孙子、孙女就成了老两口的大事。闲下来的时候翟玉乾就打石磨,一年下来能制作近100个石磨。

ck11110805.jpg

  翟玉乾制作石磨的手艺,2014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不用出家门,“微型石磨”就卖断了货。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匠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石器渐渐地成了“古董”,会制作石器的能工巧匠早已寥寥无几。当问他为什么坚持这门手艺时,翟玉乾笑着告诉记者,“每个石匠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是机器不能代替的,只要我还有力气,还是会打石磨。”



编辑:佘宗花
审核:迟锐
统筹:李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