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你是我的眼,带我看见这世界的光与暖——专访2019 年“全国最美家庭”张永英一家

发布时间:2019-08-14 09:39:02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当你拿着手机玩抖音刷朋友圈,当你因生活琐事责怨命运的不公,当你因工作受挫迷失前行的方向,当你感到被所有的灰暗包围……你可曾想过,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在承受着这样的苦痛:他从15岁就瘫痪在床,后又双目失明,右腿不能伸直,左腿、左胳膊不能打弯,右胳膊只能弯曲到靠近嘴唇的位置。而他,在家人的接力照顾中,走出悲伤绝望的低谷,把生命的韧性、豁达刻在每一个平静的日子里,如今已经78岁高龄。image.png

  这个老汉叫刘培运,家住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东长河村。那个全心全意照顾他的家庭,就是以他的侄子刘义贤、侄媳妇张永英为代表的大家庭,这个家庭也因此被评为2019年“全国最美家庭”。这也是今年我市唯一获评该项荣誉的家庭。

  7月8日,市妇联主席秦秀云带队来到东长河村,为“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刘义贤、张永英家庭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近日,记者来到东长河村,了解这个“全国最美家庭”中家风、孝道和幸福的故事。

11年来,她为小叔公包了5000多个包子,手洗700余次床单被罩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身为村“两委”成员、妇联主席的张永英,是个大忙人。早上,记者赶到村里,却未在村委会办公室见到她的身影。原来,正值村里一个食品公司项目落地对接,张永英需要挨个找占地户谈话协调。整整一个上午,她都在外面忙碌,直到快12点才赶回办公室。

image.png  中午12点,张永英离开村委会办公室,骑着电动车回家。一到家就直奔厨房,她洗洗手,打开冰柜,麻利地把萝卜肉馅包子放到电蒸锅的屉笼里,放上水,插上电。

  张永英告诉记者,小叔公刘培运爱吃包子,每月轮到她伺候老人,她就利用周末在家里包上一些备好。张永英每月需照顾刘培运10天,每次都要包40个左右的包子,11年下来,粗算一下,她已经包了5000多个包子。

  院里的一个不锈钢大盆里泡着刘培运的床单被罩,盆的旁边放着一双深蓝色的旧雨靴。“小叔公常年躺在床上,大小便也都在床上,卫生很重要。这些床单被罩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5遍程序——— 先用小苏打在盆里泡两次,泡的时候用靴子在里面踩踩,这样下灰快;然后用洗衣粉手洗一遍;第四遍再用洗衣液搓洗下,这样有香味,最后在洗衣机里漂洗甩干。”

image.png

  普通人洗个床单被罩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张永英每次都要用这5遍流程洗上一个多小时,几乎每隔两周就洗一次,连自己家的床单被罩也没洗这么勤。婆婆在世的时候,她就帮着洗床单被罩,已累计手洗700余次,一双曾经白嫩的手已变得皱巴巴。

  在这些点滴的时光里,刘培运已是古稀之年,张永英也已经55岁。但这份孝道,却从未间断。

  约摸半小时后,包子蒸熟了,张永英拿出5个,放在一个快餐杯里,又捣了点蒜泥放在一个小碗里,自己没有吃一口,就端着杯碗往小叔公家走去。

  从张永英家到小叔公家,只有一街之隔,前后院总共不到70步的距离,张永英已在这条路上走了11年。

  张永英的小叔公家是独门独院,一间不到16平方米的小屋内,整洁亮堂,没有异味,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花鸟墙画,映衬出一种质朴的生动。墙上吊着一个小风扇,一直吹着,驱散了暑天的热气。

  床上躺着的正是张永英的小叔公刘培运,这位78岁的老人,已经在床上躺了63年。他的嘴里只剩下一颗牙齿,头发稀稀疏疏,面颊有肉,一说话就面带笑容。

  知道记者前来,刘培运有些不好意思:“有客来了,我这也不能起来给你泡个茶喝……”

  我的鼻翼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顿饭他吃得并不轻松。为了使唯一能打弯够到嘴唇的右胳膊不至于萎缩,他坚持自己吃饭,不让别人喂。张永英把一个包子递到小叔公右手里,小心翼翼地帮他放到嘴角。他开始慢慢吃起来。

  那天中午,刘培运吃了3个包子,用了15分钟左右。饭后,张永英端来一盆水,把洗脸毛巾放在里面洗洗拧干,给老人擦了擦手和嘴。

image.png

  为了让老人躺得更舒服,去年秋天,张永英用家里的老缝纫机做了一个荞麦枕头。第一次做好后,她拿来让小叔公试了一下,略有些矮,便拿回去返工,直到第四次才弄妥当。

  “我能活到现在,都亏了我们这个家族一辈接一辈细心照顾我。永英在村里还负责妇联工作,这么忙还得给我做饭送饭,我也不能为家庭作点贡献……”刘培运喃喃自语。

  “小叔,你又来了。”张永英打断了他,“咱不是一家人嘛,你别再说那些见外的话了。你好好活着,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刘培运的脸上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永英,你待会走的时候帮我打开收音机吧,我听听午间新闻。”

  当记者问他收听的节目时,他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记者同志,国家大事我也很关心哪,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听了这些政策,觉得真好。党和政府惦记着我们这些人呢,可惜我不能为国家作贡献,我小的时候喂过猪,推过磨,是一个很爱劳动的人,没想到在床上瘫了大半辈子……”言谈之中,老人对命运仍有不甘。

  在我们离开刘培运家时,他开始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

  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欢快地跑到院子里,后面跟着他的奶奶。小男孩要了一个甜桃,一蹦一跳地跑了。

  如果刘培运没有瘫痪,现在也该在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吧?生命没有假设,所幸的是,在他缺憾的人生中,正是亲情的滋润,让他看到了漫长岁月的丝丝光亮,以及包围着光亮的浓浓亲情。

37年来,哥嫂总把第一碗饭留给他吃,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

  兄弟四人中,刘培运排行老小。他从3岁就没了娘,15岁时因腿疼没钱治疗瘫在床上,一直由父亲照顾。在他30岁时,父亲去世,因大哥早年外出闯东北,便由二哥二嫂和三哥三嫂照顾他。他的三哥刘培连、三嫂滕怀森就是张永英的公婆。

image.png

  张永英的娘家就在东长河村,自小她就知道村里有一个腿上有病、常年瘫在床上的男人。上小学时,张永英每每听到大人议论刘培运,心里就犯嘀咕:一个人要是一直瘫在床上,也不能下地走走,一天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没有想到的是,1986年,张永英嫁到这个大家庭里,那个瘫痪在床、双眼失明的刘培运成为她的小叔公。

  张永英的婆婆是个性格爽快的人,但在照顾刘培运这件事上,却异常细心。冬天天气寒冷,婆婆总是早早起床,起来蒸馒头,熬粘粥,煮鸡蛋。每次都是把做好的第一碗饭先给刘培运送去,等他吃好了再回家吃饭。

  那时,家里养了5只鸡,婆婆总是把鸡蛋攒着,隔三差五给刘培运改善下伙食。“我们没病的人抗折腾,有病的人抵抗力差,就得吃好点。”婆婆总是这样说。

  那时候家里困难,为了改善伙食,婆婆偶尔买条鲅鱼,炖好后,她总是先把鱼刺挑出来,再给刘培运送去;炒肉的时候,也是做熟后把骨头挑干净了再给他吃。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张永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次,张永英经过小叔公门口,顺便进去看了看。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小叔公正在默默地流眼泪,枕头上湿了一大片。

  张永英忙问:“小叔,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刘培运听出是张永英来了,他停止了抽泣:“不瞒你说,孩子,我既不能下床,眼睛又瞎了,活着真没劲头了。你看看我这胳膊腿还不能打弯,自己连坐都坐不起来,想死都没法死呀!”

  张永英忙安慰道:“小叔,你可千万别这样想,谁活着没个难处呀,你看咱村里各家各户,家家户户都有本难念的经,我在村里调解这些矛盾,非常了解这些情况。你得打起精神来,你看我公公婆婆对你多好!”

  “就是因为你们都对我太好了,我对家庭没有什么贡献,才不想连累你们……”

  “你千万别这么想,家有一老就是一宝,你一定得好好活着!等我儿子长大了,继续接班伺候你!”

  张永英用毛巾轻轻擦了擦刘培运脸上的泪痕。

  那天回去以后,张永英和丈夫一合计,第二天就去市里给老人买了一个收音机。自从有了这个小收音机,刘培运每天从早听到晚,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有时还会和张永英聊聊村里的事情,情绪又渐渐平复了。

  那些年,婆婆除了照顾刘培运的一日三餐,还要帮张永英照顾小家。原来,张永英嫁过来第二年就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加班是家常便饭,经常忙到没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她的婆婆把所有家务活都承担下来,还精心照顾孙子。这让张永英对婆婆又敬又爱。

  “永英,饭都做好了,快点回家吃饭!”每到饭点,婆婆就满大街找张永英,一找到就这样吆喝。

  有邻居冲张永英打趣:“你看你婆婆,这么大嗓门,成天冲你咋咋呼呼的,你不嫌烦?”

  张永英总是喜滋滋地说:“她那是疼俺哪,怕俺不按时吃饭对身体不好,俺感激还来不及!”

  同样感到温暖的,还有刘培运,失去了双亲的他,在哥嫂的精心照料下,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宁的时光。

  每当街坊邻居过来看望他,刘培运总是乐呵呵地和人打招呼,高兴了还会唱个小曲。

  一张床,一间屋,一个老人。这个看似狭小的世界,在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沉淀着亲情的厚重。

  转眼又过了30多年。

2008年,婆婆去世,张永英一家勇挑赡养小叔公重担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的一天,张永英的婆婆突然觉得背部很疼,刘义贤、张永英立即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癌晚期。住院80多天,71岁的婆婆就撒手人寰。

  张永英痛不欲生。在她的心中,婆婆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她不在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重心。时至今日,一提起婆婆,她还掉眼泪。“俺婆婆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农村妇女,就像亲娘一样疼我。我们一直没有分家,平时都是她给我做饭、照顾孩子,家里的事不用我操心,所以,我才有精力干好村里的工作。她不在了,我真是承受不了,到现在一想起来就心酸落泪。”

  得知三嫂去世的消息后,刘培运开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常放声大哭。三嫂去世了,三哥身体又不好;二哥已经76岁高龄,二嫂已于1997年去世,自己将来的生活该依靠谁?那团一直温暖他心底的光亮,似乎又消逝了。

  张永英得知情况后,立即过去安慰:“小叔,你别愁,俺婆婆不在了,还有我呢!我和妯娌们继续孝敬你老人家,让你和以前一样吃好喝好不受屈。”

  “孩子呀,你要忙村里的工作,哪有时间做饭?再说你现在既要照顾你公公,还要照顾我,根本忙不过来呀。”

  “照顾你不就是添双筷子吗?小叔你放心,从今以后你跟我公公享受同等待遇,我们吃啥饭,就让你吃啥饭。你有什么需求尽管跟我说,我们能办到的,尽最大努力办到。小叔咱是一家人,你放宽心吧。”

  由于张永英的丈夫刘义贤常年在城里上班,隔三差五才能回家一趟,照顾刘培运的重担实际上落在了张永英的身上。

  别看张永英性格爽快,干事风风火火,但照顾老人却异常细心。每天,她也像婆婆当年照顾刘培运一样,每顿饭的第一碗都先给小叔公吃;做排骨、鲅鱼的时候,凡是有骨头有鱼刺的地方,都是做熟挑出鱼刺和骨头后再送去。

  她总是换着花样调理老人的饮食,一日三餐有荷包蛋、豆沫子咸饭、面条、水饺、包子、乌贼炖水萝卜等,变着法儿让他吃得可心可口。

  一次,刘培运突然说想吃猪耳朵,考虑到他牙口不好,张永英就把猪耳朵剁成猪肉馅那般细,放了点青菜,炒了炒,送过去。

  每次送饭,张永英一送就是两份,公公一份,小叔公一份。“我尽量做老人最愿意吃的饭,有空就过去陪他们聊聊天,这样我心里也感到好受点。我想,那也是我去世婆婆的心愿吧。”

  因为常年卧床的人肠胃蠕动慢,瓜果蔬菜必不可少。一年四季,张永英隔三差五就给小叔公买水果;老人的被褥全部由她定期拆洗做好,瘫痪60多年来,刘培运从未生过褥疮;老人的大小便随时清理,屋里从无异味。

  知道侄媳妇为自己端屎端尿,刘培运觉着很难为情。张永英安慰道:“小叔你不要害羞,谁都是父母生的,我不给你端便盆,难道让你侄子天天不上班,在家给你端便盆?我把你伺候好了,你侄子才能安心上班。”

  看到妻子张永英成天忙里忙外,还要照顾老人,刘义贤有些心疼,但张永英从未有过怨言。为了帮助妻子多分担一些,刘义贤回家后总是先到小叔屋里看一看,聊聊外面的事情,给老人解解闷。他还定期给老人理理发,剪剪指甲,擦擦身子。

  有一天,张永英和刘义贤一起去给小叔公擦洗身子,张永英在一旁用热水洗毛巾,刘义贤负责擦洗,擦洗干净后,刘培运深有感触地说:“义贤呀,你得多帮永英做点家务活,村里的事情就够她忙了,还要照顾我,我就是养个亲儿亲闺女也不一定能对我这么好……”

  那一刻,张永英的眼眶湿润了。

  命运的黯淡再次挣破黑暗的罅隙,发出明亮的光泽,闪烁在刘培运的心底。

  每个黎明到来的时候,刘培运的小院也像寻常人家一样,有阳光,有温暖,有希望。

63年,三代接力孝亲,共育家风“幸福树”

  刘培运虽然整天躺在床上,但他把奉献看得很重要,自感于行动不便无法为家庭出力,但他并没有”闲”着。

  他关心村里的大事小事,关心晚辈的工作和成长,无论白天晚上,他的屋里经常有街坊邻居过去聊天。通过聊天,他对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略知一二。有时见到张永英,便叮嘱道:“你在村里干工作,咱村这么大,你担子不轻呀,要记着吃亏是福,只要好好为人民服务,真干实干,群众就会拥护你。”这些话,张永英都牢牢记在心里。

  有时张永英出去开会学习一天,中午赶不回来,就早起把小叔公的中午饭做好,放到微波炉里,嘱咐邻居到了中午热一下再送过去。刘培运总是特别不好意思,觉得给邻居添了麻烦,无以报答。张永英得知后便安慰他:“小叔,我要是到市里办事,不管委托谁来送饭,你尽管吃。欠了人情不用你报答,我会安排好的。”

  张永英又向记者说起一件事。今年4月份,东莞路南段清点后,地上附属物补偿评估单一下来,村里的对接工作就落在了她肩上。有一养殖户以村里住房卖给别人为由,拒绝搬离厂房。张永英一天到他家里跑好几趟,但这家人就是不松口签字。

  这天,张永英吃过早饭,又到他家里做工作,但男户主一直强调没地方搬,始终不签字,眼看到了中午做饭的时间,张永英先回家给小叔公做了份鸡蛋面条,送去后回家啃了一个煎饼,又返回该户,一直沟通到晚上近7点,对方仍没有松口的意思。

  张永英说:“该说的我都说到了,我先回家给小叔公做饭去了,明天再来。”

  听到这句话,这家女主人有些难为情,她劝说丈夫:“咱姐姐做村里的工作也不容易,到咱家来了这么多趟,还要伺候小叔,她值得咱信赖,咱把字签了吧。”

  男户主终于在评估单上签了字。张永英拿上评估单,急匆匆回家做饭去了。

  日子总是有酸有甜。

  所幸的是,在张永英的精心照料下,刘培运的身体状况相对比较稳定,平时也很少感冒发烧。今年开春后,刘培运血压有些偏高,张永英赶紧买了台血压计,定时给他量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偏高,立即到药店拿药帮他控制一下。

  今年5月,张永英去市里参加家庭教育专家培训,下午一回来就到小叔公屋里看看情况,没想到小叔公有点拉肚子。原来,他前一天吃了没熟透的杏子,引起消化不良。

  因为担心老人拉肚子造成身体脱水,张永英准备去找村医生给他挂吊瓶,但刘培运坚持不挂吊瓶,一是怕耽误张永英工作,二是觉得自己能扛过去。张永英劝说道:“要不我先去取点药,吃几顿看看效果,吃药不行的话就必须挂针!”刘培运同意了。

  张永英取来药后,刘培运吃了一顿觉着有些效果。为了让老人身体尽快恢复,张永英做的都是软乎饭:熬小米粥,煮鸡蛋、煮细面、做丸子青菜汤……4天之后,刘培运就完全康复了。

  “我刚瘫痪的时候,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我父亲去世后,先是我哥嫂照顾我,接着是我侄子和侄媳妇们照顾我,我吃得好,喝得好,孩子们也经常来看我,还有,国家政策也好,我一点也不愁了!”刘培运告诉记者。

  不料,命运的苦涩接踵而来。

  2009年,张永英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在城里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坚持回老家,幸亏张永英娘家和婆家都在东长河村,方便照顾,她经常是送完3份饭以后,自己再回家扒拉两口饭。

  祸不单行。2011年,张永英的父亲去世;2013年,她的公公病逝;2014年,她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6年时间内,4位至亲先后去世,最亲的老人只剩下小叔公了。“你小叔呀,还不如一头猪,猪还能跳出栏找食吃,他就只能躺在那里,既不能干活,也不少吃不少拉,没人送饭,他就得挨饿。有你照顾你小叔,我也能闭眼了……”张永英的公公刘培连在弥留之际这样叮嘱她。

  张永英当时抹着泪说:“公公,你就放心吧,有我一口饭,就有我小叔一口饭,我不会让他受屈的。”

  她把这份承诺记在了心里,和丈夫及其家人一起,用11年的坚守把孝亲家风传承下来,让瘫痪在床的刘培运始终有一个温暖的“家”。

  令张永英欣慰的是,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儿媳也接过了孝亲接力棒。只要周末回来,小两口就带着小女儿先去看望小爷爷,让他也享受天伦之乐。懂事的儿子还从城里买了台最新款的收音机,让老人能收听到更多的电台。

  宁静的小院里,不时传来爷孙俩其乐融融的笑声。

  每到除夕夜,张永英总是单独给小叔公做一份年夜饭:炖鱼、肉丸、青菜、鸡汤、米饭。还给他准备好糖果、花生、瓜子,以备新年招待客人。

  大年初一早上,张永英便嘱咐儿子到小爷爷那里放挂鞭炮;7点一到,热气腾腾的汤圆和水饺准时送过去。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转眼间,刘培运已是78岁高龄,张永英的脸上也刻上了岁月的风霜。

  在没有光亮的世界里,这份孝道和亲情犹如温暖的小桔灯,陪伴刘培运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已是午后时分。坐在小院里的张永英,和记者一边吃剩下的包子,一边拉家常。

  “做这些照顾老人的事情,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也习惯了,这本身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咱谁没有老的那一天?再说小叔公他3岁就没了娘,从15岁起就一直瘫痪在床,眼睛又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从内心里同情他,很想照顾好他。就一个家庭而言,赡养老人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天,张永英身上穿了一件枣红色碎花的短袖夏衫。“这是母亲节儿媳给我买的礼物,我这天天忙村里和家里事,顾不上到城里帮儿子看孩子,都是他岳母住在那里照顾孩子,想想真是惭愧呢。”

  小院靠西的一角种着一棵幸福树,张永英起身为这棵树和旁边的几盆花浇水。

  这棵幸福树的叶片墨绿中透出一种朴素,它们簇拥在一起,自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安静和美好。60多年来,张永英一家三代人接力行孝的优良家风,正是用真心、孝心、爱心种下的又一棵“幸福树”。

  午后的阳光照进小院,照到树上,有光,也有暖。


编辑:刘源成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