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茶业史志寻访①|茶: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

发布时间:2019-07-10 10:01:23

2019 版面截屏 连版模板.jpg

  黄海晨刊编者按 日照茶,江北第一茶,日照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一片翠叶之上,承载着浓郁的茶香,也承载着日照的经济、文化和希望。

  日照茶叶史志寻访,便是以史的高度和纵深,寻访和记录这片翠叶,自古至今,在日照走过的路。从南茶北引的历史,到种植采摘炒制的技术,再到行销全国、香飘九州的市场营销,我们将做出最全面的采访和记录。

  活动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与黄海晨刊共同组织,感谢圣谷山茶业友情提供采访支持。

茶: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

特约记者 柳树营/文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冷炳豪/摄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传奇。

  茶,是一片树叶的传奇。

  夏日昼长,开轩临几,沏一壶茶,氤氲的茶香便飘溢而来,一壶茶前世今生,一壶茶风起云涌,一壶茶往来成古今。

  于是,一路茶香缭绕,便自历史的深处悠悠而来……

微信图片_20190416145310.jpg

  茶第一次进入华夏民族的视野,便带有神奇玄奥的色彩。《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炎帝神农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这是茶溯源到的最早记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

  自此,茶就绵延于历史的传说与记忆之中。

  这茶,就带着一缕不凡的清香开始了漫长的奇幻之旅,渐走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并带有浓烈的中国本土文化的气息与禀赋。

  自茶的价值被神农发现之后,茶就与华夏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了。虽然先夏时代资料匮乏,期间有关茶的文字也付之阙如。然而进入商周,便有了确凿的信史可言。

  3000多年前,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人就用茶作为珍品“纳贡”。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记载,也是已知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可见茶在当时已经成为奢侈品,在上层社会中被尊享。

  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茶又作为菜肴汤料,走上了时人的餐桌。事见《晏子春秋》:“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约公元前170年,四川雅安人吴理真培植茶树成功,《四川通志》卷四十记:“西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吴理真因常上蒙山割草拾柴,偶然采得野生茶树叶,咀嚼后止渴解乏。于是带回一些,用开水冲泡让母亲喝,却渐渐治好了母亲的病。因野生茶树稀少难觅,在入甘露寺后,吴理真就想法培植,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成功。

  吴理真成了中国茶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种茶人,而被后世奉为种茶鼻祖。说到茶祖,云南人却尊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南征时,留下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人安居,并给他们茶籽,使其种茶为生。

  公元760年,对于茶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这年年仅27岁的陆羽写成了一部《茶经》。陆羽嗜茶,也躬身茶事,且笃行不倦,他遍稽群书,广采博收,撰成此书。

  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湖州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陆羽在此搜集了有关茶生产制作的第一手材料,并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以及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他们过往甚密且都好茶,期间艺术的熏陶与江南的山水,构成了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微信图片_20190416144755.jpg

  《茶经》系统记述了茶区分布、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等一系列内容,荟集了唐以前有关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它标志着中国茶有了文本谱系,茶由此得以经典呈现。

  《茶经》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专著,所以在1928年,被收入修订版的《大英百科全书》。

  《茶经》把饮茶普及到普罗大众,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极大影响和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更让茶叶从物质走向上精神的层面,对茶学及茶文化影响巨大。

ck0710茶叶1.jpg

  就在唐代,每年的科举大考之时,朝廷为祛除应举士人的疲乏,送茶汤入试场,被称为“麒麟草”。茶由此植入了仕宦阶层的人生记忆,也开启了文人饮茶之风。

  也正是在唐代,饮茶之风从宫廷走进民间,从上层权贵进入寻常百姓。

  唐代诗人卢仝有《七碗茶歌》诗,将喝茶之感写的淋漓尽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而刘禹锡的《尝茶》诗句:“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这诗就更兼茶外之意了。

  饮茶,不外茶、水、器。就茶水而言,是茶与水的融合,而盛之必须以器。而这茶就有了讲究。

  关于茶之水,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那是在北宋的王安石与苏轼间。这二人亦师亦友,虽然在当朝政见相左,而私下交情甚厚,且都是爱茶之人。苏轼在种茶、烹茶上造诣极深,王安石在鉴水、品饮上更是独到。

  一次,王安石因患痰火症,需长江瞿塘峡的水来烹阳羡茶。因苏轼赴黄州公干,须途经三峡,王安石便托带水一瓮。后来,苏轼船过三峡时,因旅途小憩,过了中峡才醒,想起嘱托,只好在下峡取了水。待王安石用水烹茶时,品了第一口,就皱眉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答:“瞿塘峡。”又问:“可是中峡?”苏轼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中峡。”王安石摇头道:“非也,非也!此乃下峡之水。”苏轼大惊道:“三峡之水上下相连,何以辨之?”王安石笑道:“《水经补论》上说,上峡水性太急味浓,下峡之水太缓味淡,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既惭愧,又满心折服,连声谢罪致歉。

微信图片_20190416144904.jpg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贾母带一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就将烹茶之水讲究到了极致:什么旧年蠲的雨水,封藏五年的梅花上的雪水。

  谈到茶具,公元前59年,西汉宣帝时,蜀人王褒在《僮约》的一篇契约文里,记载了“烹茶尽具”,这是有关茶具的最早文字记载。

  还是上引提到的《红楼梦》中妙玉招待贾母等人,让我们了解到茶具的一次高端展示:妙玉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的瓠爮斗与犀牛角制成的点犀盉一类的古董茶具。给宝玉的则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这些都是非常名贵、人间稀有的茶具。

  真正让茶文化大放异彩的是宋代,宋代在繁荣的瓷器中,其建盏在今天已名扬海内,原品价值连城。

  而宋代兴起的斗茶更是风行,上自宫廷帝王卿相,下至勾栏里巷。宋徽宗赵佶曾亲著《大观茶论》二十篇,记述了茶的产地、采制、烹试、斗茶风尚等。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可见茶文化在宋代的影响与地位。

  至元代,在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中,仍然看到延续宋代的饮茶之风。

  当饮茶渐渐到了一种形而上的仪则后,那就是茶道了。

  首次提出“茶道”一词的是唐代诗人僧皎然,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在茶诗中名气很大。

  诗曰:“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诗从饮茶证得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首次提出了饮茶的三种境界: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以此也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

  从历史上看,茶与儒道佛三家历来渊源深厚。佛教重视坐禅修行,而饮茶则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故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又由于两者都对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效,则产生了“茶禅一味”的玄学之思,佛家也常赋法于茶、以茶布道。道教主“清”,茶汤汤色也重清、透、亮。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一,也早已烙下了儒家的印记。

  茶禅相融最早见于唐人《封氏见期记》,其记述了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在袅袅的茶香中,人与禅意竟有了幽微玄奥的内息流转与顿悟的灵感存在。

  茶是地道的国货,然自汉代开始,通过路上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远输中亚及欧洲诸国,进而输出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影响到了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结构。至清末,围绕西方国家对中国茶叶的贸易引发了诸多冲突对立。

微信图片_20190416144805.jpg

  茶作为国饮,也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品。

  自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进入英国后,让英国贵族阶层产生了一个午后休闲的高级模式——喝下午茶,也由当初在上层贵族享用,到今天英国各阶层的普遍闲雅生活方式,而影响深远。

  茶在法国人的眼里,却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而在日本,早自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宋光宗绍熙二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到扶桑。

  同时,中国的茶道也输出到了日本,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奉茶之事,其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就这样,日本人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为一炉,成就了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中国本土,由于南北地理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北方的饮茶都来自福建南茶。

  而尤其在山东地区,有点规模的茶叶产区一直是空白。为解决这一问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便实施了“南茶北引”工程。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努力,六十代中期,南茶在日照、莒县引种成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日照市的绿茶已成产业化发展,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不断攀升,也成就了日照重要的城市名片——北方绿茶之乡。

  至此,五千年的茶一路走来,在日照大地,落地生根,脱胎换骨了。让我们心神收摄,沏一壶绿茶吧,这也足慰尘心,足资精神,渐入佳境。

  这茶,也就喝出了历史与文化的醇厚味道。

编辑:佘宗花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