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7年11月4日至5日,日照市首届“第一书记”代言“俺村好产品”展销会暨包联成果展在市会展中心举办。活动现场,全市217名“第一书记”带着他们任职村的特色农副产品闪亮登场,小米、木耳、红薯、板栗、绿茶、蜂蜜、黄瓜、花生油、小国光苹果等一应俱全,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仅两天时间,活动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日照市第二届“第一书记”代言“俺村好产品”展销会暨农产品入驻“智e购”网上商城活动在市博物馆举行,场面更加火爆,苹果、红薯、小米、生姜等传统农产品受到市民追捧,玫瑰花、苹果树、五塔菜等特色农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文创小镇“初心公社”等文创项目让人看到“文化+旅游”在农村的发展潜力。
如此看来,在这个多赢、开放和智慧的平台上激发出来的,不仅有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新思路、新举措,还有“第一书记”们致力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能力比拼和思想碰撞。
为给“第一书记”搭建起贫困村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并发挥其长效作用,2018年,委员界别活动组十组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一书记超市”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在全市推广“第一书记超市”,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如今这份提案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追踪回访。
提案回放
在该提案中,委员们了解到,2017年8月10日,莒县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启动了全市首家“第一书记”心连心超市,充分发挥各驻村“第一书记”推荐人和义务宣传员的作用,为产地和质量把关,向超市输送产品、收集反馈销售信息。
120平方米的超市内,各种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蜂蜜、丹参、小米、粉条、鸡蛋、鸽子蛋、花生油、面粉、绿豆等七八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摆满了货架,各个乡镇特产区划分明确。
“精准扶贫,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来讲,是要通过产业的培育,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而贫困户大多缺乏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因此,建立‘第一书记超市’这一促销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委员们表示。为此,该提案提出将“第一书记超市”纳入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商品标识,规范销售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帮助贫困户脱贫,形成利益链接机制。
针对“第一书记超市”筹建运营模式,委员们也给出了明确建议:由政府集中统一建设、财政拨款运营的国有公益超市,在大型连锁超市设立“第一书记”扶贫农产品专柜,设置贫困户爱心岗位,由各帮扶单位将闲置办公厂房改造装修成超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食堂从“第一书记超市(专柜)”采购粮、油、蛋等采购额应占年总采购额的一定比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发放福利从“第一书记超市(专柜)”采购额应占总福利额的一定比例。
办理追踪
全市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一线扶贫力量、促进政策落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们通过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搭建了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农超对接,积极为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力配合。”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改造乡镇配送中心6家,乡镇商贸中心21家。营业面积达到了27多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市的商品高效输送到了农村,满足了农民消费需求;农村的农副产品高效输送到了城市,部分缓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市商务局启动了“品牌农产品进超市、智慧便利店进社区、智能快件箱进楼宇”的惠民“三进工程”,牵头做好田间地头与城市消费直通直销的对接,特别是凌云工贸、农夫田歌等骨干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城市商超系统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们积极为派驻第一书记提供服务、搭建平台,通过线上开办扶贫馆、线下建设第一书记扶贫超市实体店以及举办第一书记产品展销会等,积极推介第一书记所在村农产品,打造了我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第一书记超市’品牌。”
东港区依托优粮城农产品电商工业园,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中心、质检中心、生鲜冷藏库和农产品交易中心,推进农超对接,发展冷链物流,电商进社区,通过优粮城电商平台对接市场,实现全区优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岚山区打造“特色产业带+电商基地+村淘服务站+贫困户”的电商扶贫生态链,已在黄墩镇、中楼镇和巨峰镇建设电商扶贫基地。
五莲县京东扶贫馆在线上建立“第一书记超市”,推销贫困村小米、樱桃、苹果、板栗等,带动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今年樱桃季帮助贫困户销售大樱桃100余万斤,为贫困人口增收30余万元。
莒县古乍石村第一书记钟翠娟为村庄生产的石竹茶拓展电商销售渠道,采取村企合作模式,新上蔬菜加工生产线,成立全县第一所电商孵化中心村级教学点,建设网上“第一书记超市”,带动了村民致富。
提案答复
接到提案后,市商务局第一时间与《关于建立“第一书记超市”的建议》提案人进行了当面对接交流,听取了有关意见建议,并介绍了落实打算。
——以大型商超为依托,设立“第一书记超市”扶贫专柜。动员全市规模以上的大型商超超市,特别是主城区内的日照凌云、日百集团等11家大型商超有选择的、分期分批的设立“第一书记超市”专柜,重点推销“第一书记”帮扶村的优质特产,计划在下半年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
——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依托,设立“第一书记超市”连锁便利店专柜。发挥我市凌云超市、农夫田歌等大型连锁、社区便民连锁店在全市布点359处连锁店的布点优势,在连锁超市内设立“第一书记超市”扶贫专柜,扩大帮扶村特产销路。2018年,与日照“农夫田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第一书记超市”特色产品进店,设立专柜进行了对接,并选择在新市区城市花园、望海社区便利店率先设立“第一书记超市”专柜。
——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开发网络销售,推广销售市场。充分利用农商互联、电子商品网络等平台,推广我市“第一书记超市”特色产品上线运营,打造我市的特色品牌。
——在商业规划中对“社区公用设施”预留“第一书记超市”展位。充分利用社区公用设施预留平台,在商业服务中的便民菜市场用房提前预留“第一书记超市”专用展位。
——打造“第一书记超市”地标品牌。在加强与“第一书记超市”帮扶村、销售企业双向对接的基础上,提高帮扶村提供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最大限度的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
市扶贫办则围绕该提案,从“发挥‘互联网+’优势,把‘第一书记超市’建到线上”“多方整合平台,加快打造‘第一书记超市’实体店”“积极开拓思路,探索贫困地区特产销售新模式”等方面下功夫,致力打响“第一书记超市”促销平台。 市级层面,2018年6月份,市扶贫办与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建设并启用了“一乡一品”微商平台,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大力推介、销售日照乡村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等,并将逐步与全市贫困地区建立起长期供销关系,持续带动全市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收;县级层面,积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服务网络,加快为电商扶贫搭建起规范化、立体化交易平台,建设网上“第一书记超市”,充分利用电商销售贫困村农产品。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9个,镇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5个,全市农村在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建设村级服务点1285家,开设农村网店4923家。去年以来,通过发展线上“第一书记超市”,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小米、苹果、板栗等农副产品40余万斤,价值300余万元。
为提升和丰富我市贫困村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拓展贫困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利用好电商、微商销售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一书记超市”实体店,展示贫困村农产品,形成绿色、有机、无公害扶贫产品品牌。在市扶贫办指导下,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在市区建设“摆渡爱心第一书记超市”,实现了贫困村农特产品直接进城销售,同时也方便了城市居民吃到有机、生态农产品,超市商品受到广大市民青睐,平均日销售额达2千余元。
市扶贫办还充分发挥“日照市志愿扶贫信息平台”作用,组织发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乡镇扶贫干部,广泛收集贫困村、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信息等,及时上传到志愿平台,通过有效对接社会帮扶力量,有力促进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农特产品销售。截至目前,志愿组织已实现帮销农特产10余万斤,价值60余万元。(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