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好家风|家风是一种无形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8-09-19 09:21:15

  在我的记忆中,祖上没有什么名人,也没有成文的家训世代流传,但长辈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话语,在朴素中孕育着做人的道理。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成长过程中的耳濡目染,现在想来,家风是一种无形的传承。

  “人有一双手,不懒就饿不死”

  奶奶在父亲6岁时便去世了,家里兄弟姐妹四人,全靠爷爷一人拉扯长大。为了贴补家用,爷爷常出去卖东西,家里的4个孩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听大姑说,有一次,大姑做饭,父亲烧火,一不小心锅里着了火,姐弟二人吓得大哭起来,幸好邻居听到动静跑来帮忙,才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但大姑的头发烧焦了,爸爸的手也烫出了泡,两人受惊过度,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肯进厨房。爷爷知道后,一边悉心安慰他俩,一边教导他们不要畏惧生活中的困苦。而那一年大姑才10岁,父亲只有8岁。

  “人有一双手,只要不懒,就饿不死。”爷爷常唠叨的这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艰苦的生活环境养成了父亲他们兄弟姐妹吃苦耐劳的精神。春天播种、夏天翻秧、秋天收割、冬天拾草,样样都是一把好手。

  “老少爷们选了我,我就得干出个样来!”

  父亲为人公正耿直、吃苦耐劳,即使不识字,也被村民们推选为村主任。

   当时父亲所在的村是黑龙江省嫩江县靠山的一个小屯子,大部分村民都是闯关东讨生活的山东老乡。为了能使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每逢山珍采摘季节,父亲就会组织村里的劳力们一起上山。

  “山上野兽多,大伙一起干,既能有钱挣,还能互相有个照应。”挖白母(川贝),采蕨菜,摘猴头、榛子、核桃……清晨四五点钟的树林,小咬(小飞虫)很多,虽然穿着长裤长褂,头上围着纱巾,也抵挡不住小咬成群的攻势。

  有的村民嫌早上小咬叮人太狠,不肯早起去,父亲总是耐心地劝说:“采摘的时间很短,如果错过这几天,就得等明年了,还有一家老小等着吃饭呢!”

  后来,父亲引进了黑木耳种植技术,一家一户地动员大家种植。因担心销路问题,首批只有3家村民肯尝试,可当年每家就获益5000余元。看到了甜头,第二年,村民们都争着抢着让父亲传授黑木耳种植技术。

  每逢乡邻之间发生矛盾,村民们就会跑去找父亲主持公道,而父亲不偏不倚、不急不缓,把事情掰扯清楚,把道理讲明白,不管是哪一方,对父亲都是心服口服。

  “多读书、读好书”

  “我和你爸都是‘睁眼瞎’,只要你们有本事,上到哪儿我们都供应。”这是母亲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能让我们姐弟几人接受好的教育,1988年我们举家搬回日照。最多的时候家里五个孩子一起上学,邻居们都劝母亲,“孩子上那么多学干什么,现在下来也能帮你干活了,你也就不用那么累了。”每每这时,母亲都笑而不语。

  秋冬做地瓜粉条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们在上学前吃上一口热饭,母亲每天凌晨3点起床,搅缸、晃箩,忙完粉条的各道工序,5点多又要操持一大家子的早饭。周末烙煎饼绝对是一个大工程,母亲会一整天盘腿坐在低矮的小凳上,一手填着麦秆,一手摊着面糊,在烟熏火燎中为我们准备下周的口粮。

  父亲和母亲就像永远不会停歇的陀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华丽高深的言语,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温暖的家,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给我们终生受益的启迪。

  长大后,每当我们回家看父母,他们还总是唠叨:“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也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儿。只有根扎得深,树才能牢固啊!”

  本报通讯员 费守芝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