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我与日照日报”征文】垒好基层几片砖

发布时间:2018-06-12 08:55:35

——忆日照报初创时期的几件事

李玉堂

  随着日照撤县建市和日照港的建设,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日照创办市委机关报《日照报》。1987年下半年,市委公布了报社领导班子,决定由我和辛本初、安茂瓒、李宗柱三位副总编一起负责报纸创办。经过一期试刊,《日照报》于1988年元旦正式创刊。此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尤其在日照升格为地级市以后,报纸越办越好,事业日益发展,队伍不断壮大,为改革开放和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报纸筹办开始,我在报社工作近七年时间,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记忆。

  报纸宣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创刊之初,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缺乏和办报经验不足。我和几位同志虽然以前在报社工作过,但工作时间都很短暂,工作要求也已大不相同。因此,报社一成立,如何把这份报纸办成喉舌性、导向性和知识性、可读性融为一体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就成为我们反复研究的课题。
  专业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只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解决,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因此,开始那几年,我们把学习抓得很紧很紧。组织大家参加函授,请人讲课,外出学习,以会代训,业务讨论,报纸点评,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我有时现学现卖,负责采编工作的安茂瓒、李宗柱同志言传身教,这样一来,大家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不少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志都很快适应了工作,报纸一期比一期办得好,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在国家和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作品也越来越多。
  业务知识固然重要,但办好报纸最重要的一条是要牢记党报姓党,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市委的要求,也是创刊之初报社全体同志的共识,是我们念兹在兹、须臾不敢或忘的头等大事。有了这种政治自觉,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见。几年当中,报纸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从没出现过失误。尤其在八九年敏感时期,《日照报》是全省宣传报道表现最好的几家报纸之一,后来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和市委领导的表扬。

  报纸印刷问题也是报纸初创时的一个难题。根据需要,报社应有自己的印刷厂。可是,报社组建时市财政只拨给10万元开办费,不可能建印刷厂。那时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办报基本没有广告收入,也不可能自行解决印刷厂问题。因此,报纸只能到全市唯一的印刷厂——市印刷厂去印刷。
  当时的市印刷厂设备落后,仍实行活字印刷。一版报纸,需要印刷师傅用大大小小的铅字和上百种铅块、铅条手工编排,照片需要到外地制版,印报时鼓版撒版现象时有发生。每周一期报纸,也把印刷厂相关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不仅如此,由于该厂连续几年亏损,主管部门于1988年底决定,要将该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承包。有的投标人已决定中标后将该厂改造为商场。如此一来,如何保证报纸印刷质量和时效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承包在即,我们班子成员反复商量。分析利弊后,决定以报社集体名义参与印刷厂竞包。意见统一后,我们当晚迅即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领导大力支持。于是,我们连夜准备答辩材料,第二天参与答辩,顺利将印刷厂承包下来。
  承包印刷厂后,我们委派辛本初同志兼任印刷厂厂长,通过调整班子,建立制度,改善管理,不仅保证了报纸印刷质量的提高,而且企业当年扭亏为盈。承包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0余万元。地级市组建后,市政府决定将印刷厂人财物全部划归报社管理。这时,激光照排技术已经成熟,印刷厂投资40余万元,购进了激光照排设备,使报纸印刷从此告别了铅与火,实现了光和电。
  随后,我们又争取了部分贴息贷款,购进了双色胶印机和两面印刷机,为报纸改为日报、大报和彩报印刷打下了基础。

  报社组建后,办公条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刚开始没有办公地点,班子开会都是在个人家中进行的。随后,我们借用了市自来水公司的一间小会议室办公。在这个小会议室里,我们开始了队伍组建和创刊前的各项筹备工作,并创办了一期试刊。
  正式创刊时,报社已逐渐增加到十几位同志,自来水公司的会议室已无法适应。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协调下,市委党校给予大力支持,借给我们一排平房来办公。在此,我们一直工作到老城区的报社办公楼启用。
  地级市组建后,市领导对报社的办公条件一直十分关心。印刷厂划归报社后,我们向领导汇报了拆除印刷厂后排破旧平房,建设报社办公楼的方案。市委、市政府尽力给予支持,从某专项资金中,拨给报社70万元,这给予我们极大鼓舞。设计完成后,负责建设的同志精心施工,精打细算,经过一年努力,总投资11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竣工。随后,我们又拆除了印刷厂的一排旧平房,建起36户的职工宿舍楼,改善了部分职工住房条件,使大家初步实现了安居乐业。
  老城区那座办公楼,现在看来的确简陋,可当时看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曾开玩笑说,它创造了日照市几个“之最”:最早使用塑钢门窗,最早使用圆形窗子,办公楼中最早对外开设了门面房。

  办好报纸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办报队伍。报社成立起,我们就反复强调:既要办好报纸,出成果;又要带好队伍,出人才。从队伍组建起,我们就严格把关,除了从有关单位选调了几名思想品质好,有较深文字功底和美术、摄影特长的人员外,很注重从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中选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强调新闻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社人员必须不断增强思想素养、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作风素养,并且制订了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
  回忆报纸初创那几年,我至今仍被同志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作风所感动。那时大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事业心、责任感特别强。在党校办公时,夏天地下潮湿,大家卷着裤腿伏案工作;冬天生不着炉子,大家哈哈手继续写作。每当报纸印刷时,大家晚上会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印刷厂,再校对再把关,直到报纸顺利印出。那时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可不论星期天、节假日,都有同志在加班加点。那时没有公车没有车补,可一有采访任务,同志们远者坐公共汽车,近者推起自己的自行车就出发。那时没有公款招待,除极特殊的情况外,没人在被采访单位吃饭。在建设任务最重的那年,全社一年的招待费总共只有700来元。
  作为个人,我那时对大家尤其对青年同志要求很严格,有时近乎苛刻,现在深感惭愧。不过,我离开报社时,报社只有30多名职工,现在算来,有近20名同志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这虽然是组织培养、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我曾和他们共事过,也深感与有荣焉。
  相比于日照报业集团如今的事业和蓬勃发展的前景,我们那时的工作,只是在这座大厦的基础上垒了几片砖而已。即使如此,我也深为那段经历而自豪。祝日照报业更创辉煌!

  值此喜庆之际,特赋诗一首:

七律
贺《日照日报》创刊60周年

栉风沐雨数十年,
颓笔箱箱可砌山。
舆论宣传融党性,
知识文化汇民间。
身临使命勇担当,
面对困难不退延。
报道真实千古事,
健康体魄是能源。

(作者曾担任日照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