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我要投稿

“硬基础+软自塑” 深植根基谋升级

发布时间:2018-04-24 08:36:19

  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刘跃达

  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不仅是山东走在前列、建设强省的关键一招,也为正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莒县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深刻的发展命题。
  把脉这场变革的莒县路径,各经济园区发挥着强劲的“尖兵带动”作用。这其中,莒县经济开发区所承担的三重角色光荣而艰巨:突破园区的“主战场”、项目招引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主阵地”。
  面对这三重角色,莒县经济开发区立即进入到“临战、决战、冲刺”的状态。要提升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高效发展,该园区刀刃向内,开始了以效能改革为核心的版图再优化。
  细读最新的区域规划图,可以看到,园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融入了“产城融合”大思路,产业区、生活区划分更加科学,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各归其位,坐标更加清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中小企业园、装备制造园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4个“园中园”相继开发建设;围绕园区打造的生活功能区和第三产业科学分布其间,互为补充。
  这一布局,让有限的、零散的发展空间向高处向纵深拓展:通过棚改和重点项目拆迁,共腾空土地5900余亩;利用盘活闲置、“腾笼换鸟”,引入科林诗尔等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建设多层立体式厂房22万平方米,实现节约用地300余亩,建成高标准厂房28.1万平方米,可容纳40余家企业入驻。
  为了给这一拓展重组提供更有力支撑,该区启动18项工程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青岛路等3条园区要道拓通硬化,并率先配套青岛路地下综合管廊;莒州路、威海中路提升改造的同时配套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增污水管网、燃气管网14公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同步实施,区内规划建设用地全部实现“九通一平”。
  此外,为增强园区“吸附力”,今年该区还将新增自行车道19公里,布局建设公用自行车站点,启用开发区医院,使园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再升级,行政服务大厅增设银行服务功能,全区3个社区全部标配小学和幼儿园。
  如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成为该区提档升级的基石,产业根基稳健、城市功能齐全、生活环境优美的发展平台已经在往更高层次、更优水准迈进。
  “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过硬的基础设施仅是其中一方面,优质的服务软环境同样需要提档升级。”对区域软环境的自塑,莒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主任钱建德提出了“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一分钟也不能等”,在他看来,吸引新动能,服务升级要首当其冲。
  在“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企业转”的浓厚氛围中,每一名开发区员工都成为超前服务的“店小二”,把企业反映的难题、提出的建议第一时间解决,专人对接、一企一策、排忧解难,小至为企业带个路跑部门,大至协调解决用地、办证、审批等暖心事,实事办了一箩筐。 “企业来到开发区,一心一意抓生产就行了,剩下的事交给我们去做。”这句话已经成为集体共识,政企联动、高效发展、互促互进的发展局面处处可见。
  “有力度!”这是该区为浩宇年产100万吨微晶新材料项目,把办公会开到项目现场,主动为企业“揽包袱、跑盖章”,让企业专心抓项目早开工得到的评价。
  “有速度!”这是国富城投年产50万吨蒸馏酒项目为实现循环生产提报修建1200米沼气管道后,该区第二天便组织市政、测绘、设计等部门实地“会诊”得到的评价。
  “有温度!”海汇新能源汽车项目作为列入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点项目,需要上百家配套企业的支持。这是该区专门制定方案,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产业配套招商,努力“建链、补链、强链”得到的评价。
  “硬基础”的打造和“软自塑”的提升使今天的开发区由内而外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为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攒了后劲、扩充了无限可能。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